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教育存在两个根本问题:一是“精英主义”;二是“生产模式”。“精英主义”教育以少数所谓“优等生”为核心,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以至成为教育的牺牲品;“生产模式”则追求整齐划一,追求所谓的“规模效益”,从而培养出了机械、苍白、无个性的“标准件”。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必须走出“精英主义”价值观和“生产模式”,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特的心灵。这既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在性质,也是我们理解我国和世界课程改革的立足点。
当今世界的课程改革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主要受到五对张力的拉动:第一,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第二,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第三,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主体教育观;第四,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生态伦理观;第五,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个性发展观。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既是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中外体育课程模式比较的启示
1.竞技体育课程模式
竞技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是教授竞技体育活动,而且是用相对较长的时间来教授某一项竞技活动。在这种模式中,不仅教学生某项技术活动方面的内容,还教有关这项活动的知识、背景。体育活动的项目虽然比较少,但各项活动技术水平较高,不仅评价学生的技术水平,而且评价学生对这项活动的知识、态度、裁判水平等。这种评价都是在学生进行这项活动时当场进行。
竞技体育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第一,教学生运动技术以及发展学生完成这些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第二,使学生能够欣赏和运用战术;第三,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第四,让学生能够计划和管理这项竞技体育活动;第五,使学生能够作为领导,具备领导的才能;第六,能与伙伴合作;第七,尊重传统,即了解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和传统习惯,并让学生尊重这一传统;第八,使学生必须具备组织、竞赛、安排这项活动的能力;第九,让学生进行实际裁判和教师方面的工作;第十,具备能够教育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
2.健身体育课程模式
健身体育课程模式不仅重视使学生当前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还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这种模式也可称为SPARK模式,S指Sports竞技体育、P指Play玩、A表示Active积极的、R指Recreation娱乐、K就是Kids学生们,是一个玩和积极娱乐的模式。这种模式选择了各式各样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包括与竞技体育活动有关的内容,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3.开发运动行为课程模式
目前,欧洲流行的“新体育”,澳大利亚流行的“澳式体育”均是力图通过修正原有运动项目的规则和条件,使运动项目的技术难度和负荷强度降低,以便适应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改造原有项目和开发新项目并不是为翻新花样,而是为了使运动项目适应学生,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最终开发学生的体育行为。在课程组织方面,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才能。
4.体验与参与课程模式
这是强调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观点,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积极参与,而且要求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体验体育的乐趣,而且要体验社会和人生。当然,这种体验与学校体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身心完善和社会实践与交际能力的提高有所不同。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视,并且在教和学的关系上更重视学生主导地位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