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一)实现由“普修”到“专修”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过渡
“普修”和“专修”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普修”属于传统体育教学的范畴。它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数量和层次进行分班教学,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在“普修”教学模式中,学生所涉及的课程大多是中小学体育课中出现过的内容。“专修”则是以某一类体育项目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本项目的体育课。在由“普修”到“专修”的转变过程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高校体育“普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而设计的,为了统一,体育课程内容仍然比较少,是在违背大多数学生兴趣爱好的情况下开设的体育课程。“专修”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体育运动项目。此类项目的数量比较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普修”是以遵循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为出发点,“专修”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最终目的。在具体组织形式上,“普修”是以相同专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进行的统一教学,体育教师也不一定就是该体育专项的教师。“专修”采用自由体育选项,由该体育专项的优秀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时间和教师的专项选择上课的类型、时间和教学老师。“专修”课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塑造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效果考核方面,“普修”以期末考试为最终的成绩,而“专修”考核的内容则主要包括学生的上课率、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自我锻炼与参加体育比赛的成绩等。“普修”考核的内容较为单一,“专修”考核的内容则十分全面。
全面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体制是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且全面、均衡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民主性以及合作性。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体制十分复杂,每周一次的体育课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学校要从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出发,依据现代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将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要将早操、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纳入体育教学的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因地制宜,开设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吸引到各种体育俱乐部中来,实现有组织、有指导的课外训练目的。负责俱乐部的教师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教练员,俱乐部的活动每学期要有计划、有训练内容、有考核,最终完成从专修课到俱乐部形式的转型。
(二)从只见“内容”不见“生”到因生而异
通过对比现代体育教学俱乐部与传统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发现,传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体育教学大纲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传统体育教学的选修课多是以少数几类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导致学生的选择面比较窄。现代体育俱乐部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比较灵活,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自由选择体育任课教师。传统体育教学以体育教学大纲为关注点,突出的是体育运动项目。体育俱乐部突出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关键点在因人而异。此外,体育俱乐部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在过去的社会背景下,仅仅注重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与学习技能。在教学组织方面,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突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极大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传统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班级的整体性,弱化学生的特长,强调统一性,强调班集体的整体发展。在师生关系方面,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双向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时代性、社会性、针对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也更具有优越性。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彰显了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性与自治性,而且在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更加突出人性化。此外,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也更加全面。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过程、评价方式都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人性化。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
1.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高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此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注重个性的追求。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和自我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体育项目,增加了学生与体育教师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课外活动的热情。
(2)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激励性
体育俱乐部采用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教师,学生的选择会直接反映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也可激励体育教师不断进行自我进修,提高自我意识,从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3)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过渡条件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固有模式,现在各大高校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之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创新性。这种转变不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段过渡时间和先决条件。高校中的各种体育社团和协会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体育俱乐部模式提供了现实、自然的过渡条件和基础。
(4)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消除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促使学生从心底喜欢体育锻炼,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学校中的不断锻炼也培养了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在思想上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从思想上指导行动,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实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不足之处
当前的高校体育课,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俱乐部式教学,并且体育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与传统体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能完全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甚至只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稍加改善。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上课项目,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给排课、成绩录入等工作增加了困难。
第二,项目之间出现了人数的不均衡,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第三,增加了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体育师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