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的历史观念变迁

第二节 当代语境下的历史观念变迁

在19世纪,历史还被普遍地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种过去发生过的不容改变的事实,兰克的“科学的历史学”就是这样一种观念的代表。然而,在语言学转向之后,这种观念很快受到质疑,索绪尔把真实性的考察定位于语言,德里达甚至宣称“文本之外无他物”,传统二元认识论的语言经验被否定,语言取代了传统观念中历史相对于语言的真理权威地位。探讨认识如何发生的内在深层结构,从而通往对历史认识论的分析与解构,以及对历史文本产生的过程、性质及其模式进行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话题。更有甚者,经过存在论哲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现当代哲学流派的洗礼,有人认为历史与哲学不过是与文学相似的一种语言创作。海登·怀特在《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中消除历史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客观性,拆除文学与史学的边界,在西方文学界和史学界都产生很大影响。不仅语言,历史真实、历史实在都成为与语言相关的范畴并得到重新审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得到重新解读。

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转向表现在对语言的认识与反思,即语言原来并不是一张工具性的透明膜,能让人的思维直接对应外在世界,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独立逻辑的层次。对语言现象的研究深刻改变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与知识版图,不仅对哲学,还对历史学、历史哲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迄今活跃在美国大学哲学讲台上的依然还是语言分析学派,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英美语言哲学涵盖侧重语言结构形式分析的“句法学”、关注语言与实在或世界关系的“语义语言转向的历史哲学表现和价值学”,以及将语言放在言语行为层面加以探讨的“语用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将大多数哲学家现在不再感兴趣的句法学放在一边,其关于语言的核心理解可以分别概括为“以言指(事)物”和“以言为用”。[35]当然,语言转向并不单纯地揭示语言本身的存在,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历史叙述本身逻辑的重新审视,从而引发出对一系列诸如历史真实性、历史本体与意义何在之类的历史哲学根本问题的反思,甚至衍生出历史叙述、历史经验、历史解释等不同层次的区分。

历史观念首先是有关历史的语言。柯林武德还是历史哲学的语言转向的先驱,他认为“语言完全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就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语言所属的那个经验水平的察觉、意识或想象的经验水平,这一水平已经被表明不属于感觉范围或者心理范围,而是属于思维范围”[36]。语言是意识传达和共享的主要工具,它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而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层面,社会文化因素中的语言和符号系统对意识的形成和表达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