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实践的层次

第二节 历史评价实践的层次

事实与价值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说是基本的两个方面或同一整体的两个不同层次,对历史也同样存在。追求外在真实是基于对象化的思维,而坚持事实与价值统一的思维对于历史研究,少不了主体的价值维度。因而历史评价是一个体现主体性存在不可缺失的历史研究的新层次,就如AlphaGo两个独立计算系统之一的评价系统一样重要,只不过前者有具体历史社会条件下的主体能动性,后者则是基于围棋规则的客观判断。对于通常所谓的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编纂等三个层次的研究,如果说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历史编纂学)的一种“主体性”发现而建立的一个新层次,那么相比较而言,历史哲学对历史的把握由于过于抽象或者“形式化”,常常成为一种纯粹的“观念”,或者不得要领。因为作为研究规范,它离史学理论或者历史学太远,中间缺乏这样一个有效的联通环节:一个兼有两者要素或特性的层次,既有超越性的历史观照与历史观念,又有能够指向史学理论的“主体性”的精细化——这个精细化可以扩展开来,就如辩证法作为哲学精髓一定要在语言层次分析中得到精细的表达,或者如康德的认知图式、认知范畴、认知层次的反卷性刻画对“主体性”的解释那样。

对此,历史评价则起到一个调节性的补充的范式作用。有学者把历史评价与历史认知都归属于历史认识的范畴,这从相互联系方面来说也有道理。历史评价在认识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具体展现了事实与价值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复杂的交互运动,其中涉及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哲学关系。[19]文学界对艺术真实性的历史评价也是一种历史问题在文学场域的探讨,把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联揭示出来,深入艺术真实背后的认知、心理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与互动的层次。[20]历史评价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由来已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开展过两次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大讨论,涉及古今中外许多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一些历史评价的意义、历史评价的方法与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结合中国传统以道德优先的评价[21]与马克思主义以历史评价优先[22]的尝试,对历史评价中曾经存在的一些狭义民族主义、“西方中心论”等观点提出了批判。不过,对历史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在当前的时代性和客观性内容中,还残留有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优先、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实用主义痕迹。此外,评价对象也不能只限于历史人物,它还可以适用于历史事件、政治实践与社会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