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层次性特征

一、理性的层次性特征

理性是复合层次而非单一的结构模式。它让我们对于不同的对象会运用不同的策略,对于线性关系问题,追溯就是还原;对于结构性关系问题,就像一个圆圈一样无头无尾,[13]即使对于线性的问题采取还原的策略,还原入口也有选择性,可能并不存在唯一确定的基点,选择将依后果而定。人类理性成熟的标志是层次理性,是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面向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演化出来的多层次的结构理性。如此说来,宣称为人类最高智慧的哲学对层次理性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思维通常是在单一的层次上运行,而不是在一个具有多层次的复合整体结构里运行。对理性的层次结构解析,我们需要具有层次结构的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问题,因为现代世界的问题都是复合层次性的。

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思维方式是直线演绎、结构性思维。而且两者是紧密结合的,任何结构性思维一定内含最简单的直线式演绎思维要素,就像计算机的CPU一样,看起来是一个结构性的复杂装置,终归都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开关元件所组成。这种模型是任何更复杂的思维面对任何复杂情景与问题的基本逻辑。因此,“结构性”解释并不能为任何当前看来显得神秘的现象承担最终的责任,最终还是需要用直线演绎的简单元素来澄清其“神秘”的机制。当然,由这些简单元素构筑起来的东西在积累的层次(或许有多重的层次)上看用结构性模型解释可能更有效,那么,在此也可以将这些聚集起来的东西当作一个“整体”结构来看待,甚至运用一种整体性的结构思维来看,要比数量庞大的元素集在单一的直线演绎逻辑看更为有效,甚至更加清晰而且实用。这大概是结构性思维存在的根本原因。物质对于意识的基础性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卷性统摄产生两个不同的层次世界,而且它们如影随形。这种线性与带循环的结构性的思维使得我们的理性产生这样三个基本的层次:正向性的认知理性、反向性的反思理性与整体性的统摄理性。

层次理性的建立在于,能够包容性地将平面的理性立体化、层次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对非理性的理性把握,即用理性来把握一切,包括非理性的情感与意志。站在理性的立场,因为理性至上所以总是希望超越感性;站在感性的立场,站在经验、现实,甚至世俗的立场,总是倾向将理性只当作生活的工具或者其外在表现的一个方面。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宏观辩证关系,使得所有理性的层次推理都出现裂痕,进而动摇全部理性的大厦,因为它希望通达全部的理性的层次结构。任何理性的层次不单是局部性的层次结构,具有本局部领域内的合理性,还需要得到全部领域的承认。当然,这里要区分把握者和被把握者。把握者能用层次理性来把握被把握者包括非理性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和思维,譬如在政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许多超出狭义理性的部分。

在哲学家的思维中,应该包容一切,这才是成熟的层次理性。换言之,只有具备哲学思维结构的理性才可能是真正层次理性的。尼采试图用非理性来把握非理性,他混淆了作为个体人存在中的非理性力量本身与作为哲学家思维的把握能力;康德则试图在另一个极端上用理性把握一切,并用理性替代非理性的活动。哲学家通常不会直接参与现实实践,因为哲学思维与实践思维明显不同,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历史上不少哲学家忽视两者的区别贸然从事,导致“实践转向”的悲剧。哲学家的理性并不是实践,这个理性试图把握的是其他人的、历史上的社会中的理性,而不能够包含自身。

个体与群体之间构成一个小与大的矛盾关系。一个个体人的主体性与人类历史主体性的总和之间就是一对辩证性的矛盾。每一个个人的主体性在其生命周期的生活世界里来说,扮演的角色是微弱的,而其生活世界里除此之外的其他很大一部分是文化世界或者人化自然。对于这个个人来说,人类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社会背景构成其自我主体性极大的边界,其中虽然有纯粹的物理世界——自然界,但文化世界的意义更大,甚至表现得更明显,因此扮演的角色更重要。所以,对于个人甚至对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里的某个局部社会的一个时代来说,更大地依赖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性文化背景。可是后者主要是人类的主体性表现,而对于人类整体的主体性来说,如果与大自然相比,由于两个层次是直接相连接的,所以相互之间的作用最为明显,因而,大自然在此表现出强有力的主宰力量。但是,由于层次视角的差异,大自然对于个人来说几乎是被遗忘的隐性存在,远不如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构成的背景性力量的支配性那么显著。

常人总是就一些事情争论不休,各执一端,这实际是缺乏层次理性的最简单表现。甚至哲学家也有前后对立或颠覆的情况,以历史的整体观来看也是如此,或者反过来说这构成了对立事情层次性的认知空间。社会规范是需要社会生活理性来主导的,专门学科需要专门学科理性来主导。但是,人总是现实的人,不仅要专业研究,还要面对社会现实,由于我们的理性还不足够复杂,总是将这些交错性的理性实践并在一起,形成挤压,因此需要一种宽宏的层次理性才看得清楚。应该让每个人都不仅在其专门的学科有理性,还要在社会生活层次也有共通的理性,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相互理解与互动。

这需要层次理性,去理性地认识、看待各种不同理性的相互关系,建立理性平等。层次理性的核心就是理性平等,对不同层次的逻辑形成均衡的理性把握,例如,资本理性(理性的经济人假定)、工具理性、商业理性、道德理性、价值理性等系列概念之间的层次性关系,需要在层次理性中才能恰当建立起来。

理性在层次之间的跃迁就如量子跃迁一样,不同的是,层次看起来是两个异质的层次。其实这里的“异质”是可以进行内部解剖而更明确化的,它类似于进化认识论的“同化-顺应”、诠释学里的“视界融合”。如果拿杜威实用主义的经验理论来对比,那么,经验概念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缺乏经验层次、经验跃迁的观念,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看起来一致地平滑与连续。经验在同一个层次上是平滑的,但是在某些阶段,面对质变节点时,则会出现经验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经验的“断裂性”变迁,经验的“原初”成分仍然一如其旧,但“反思”成分明显堆积,在经验所包括的思维一端构成一个明显的“结点”。经验在思想中有不同的呈现结构与反思性质,这是英美经验主义始终没有明显认识到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康德所谓“材料之外的概念”的形成机制与结果。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要在几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内转换角色。如果没有一个多重或立体的层次理性,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转换,这将会导致许多问题,甚至导致生活与人生价值的紊乱。现实政治世界中的角色,与其哲学世界的价值建构、日常生活世界等不同的层次上都会产生“紊乱”的关系。层次对于一个人特别是现代人应该如何生活尤其重要。人们总要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可以有理性,也可以有感性,但是,人们从来没有认真地想一想:究竟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异质的方面,难道要用情感方式来处理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吗?或者反过来,用理性方式来处理?这些不同的方面是我们人生的多维度,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就不得不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节问题,因为它们是可能发生冲突的,是可能犯毛病的,事实上,它们经常“打架”,编织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