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本体的社会分层

第三章 作为历史本体的社会分层

历史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的本体实在,是历史研究的实体对象。了解社会的基本结构有助于理解社会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与表现。社会与历史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与影响,共同塑造人类的文明及其发展。社会是人类通过相互交往与联系而形成的群体,不仅是由每个个体的人组成,还是人类群体通过生产劳动、言行与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个复杂的组织系统,既基于分工与合作的生产体系,又靠共同的文化与价值体系来维系。

由于历史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人是一定现实社会中的人,人创造历史受到其所在的社会客体条件制约,因此,社会是历史的本体。本体的行为踪迹与思想观念构成历史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才了解到人类过去的社会形态、思想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社会的变迁也驱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定社会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与具体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导致社会结构与制度的改变,而社会内在的需求、危机与新问题也会成为科技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改革与历史的发展。当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为理解社会、建构未来理想提供思想文化的前提。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之间全面联系与有机互动的整体,因此,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时需要具有整体意识,把握事物整体的有机构成要素的发展规律,进而应对各种挑战,预测与评估任何可能的风险。人类社会有机体在任何一个层次上的变化,都可能会产生波及所有层次的一系列连锁的变化效应,这看起来像是一种逐渐扩散开来的问题泛化,但其实也有层次性的规律。变化并非任意,而是存在一个有机整体的变化边界,用混沌理论里经常使用的一个例子“蝴蝶效应”来类比说明,就是一个微小的扰动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然而,真实的效应表现出的差异之大通常发生在“相变”上,而非显现于直接现实干扰效果的幅度上。换言之,在不同层次上引起的效应既有空间上表现出来的大小之别,也有时间序列上的前后差异,而且时序差异的“相变”可能更大。例如,美国少数政客在社会贫富分化影响与民粹主义力量推动下,以国家利益为由发动的一些对抗性经贸政策,带来了相当负面的逆全球化影响,在经济层次上的恶果可能被设定在一定的界限内。而在民族主义情绪、国际政治、人类共同体的观念等方面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连锁反应,那将可能引发不同层次相互之间的层次摩擦,让整个人类社会“不信任”的观念散播开来,进而影响到世界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具有深层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它们都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人性包括自然的生物本性与社会历史的文化人性两个层次,它们在人性的塑造上也是相互结合的。还是以经济层次来说,全球贸易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而越来越旺盛,尽管美国自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采取了一些逆全球化举措,但终究不会改变世界全球化的根本发展方向。因为这是符合经济学对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经济层次上的基本逻辑是与人性相关的底层逻辑,人与人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而达成的普遍交往,是人性、人类历史的基本方向。总之,世界已经越来越变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合作的整体,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比短周期的政治力量更为根本。这个人类历史最持久的底层逻辑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的一种共时性的结构。深层与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社会系统各种层次上不同的运动变化。

层次的思维就是要为这种发展的结构寻找理论解释的根据与方法。如果说古代社会的各个层次混沌一体,或者说古代社会的人没有层次生活的展开,那么现代社会则不同,既有职业的分工与商业经济活动的竞争,也有道德伦理、审美生活、政治生活,而且科学的理性与审美、道德都是并行的。这种社会的复杂层次特征在工业革命之后表现得尤其显著,正因此,一些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远不及现代社会的复杂程度,故而其理论也不可能反映当今社会复杂的现实,其基于过去历史情境而想象出的社会理想也就难以变成现实。同样地,那些悲观厌世主义者、宿命论者也没有看到今天科学技术与人类理性精神的巨大能量,也就难以想象当今世界的社会面貌。

面对当今后现代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状况,唯有层次理性才能理解层次分化的社会现实,并寻找到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换言之,层次思维是科学认识与把握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否则,一眼看去,满世界到处都是问题与冲突、分裂和矛盾,一切都是无解的纷乱与纠缠!若用远视的宏观视角来审视,社会宏大层次之间既相互关联与影响,又表现出各个层次一定的独立性——层次内部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就某方面而言,现代政治制度并不是工业革命这个科学技术层次和现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层次结盟的发展结果,而自有其内在的权力运行的逻辑。历史的层次性体现在社会的历史性变迁过程中。任何社会变革与社会革命都会带来各种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也使每个个体在获得社会相关要素乃至社会地位方面发生不同的变化。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国家实力显著增长,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分子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上的显著作用也变得越加重要,并在社会中获得了新的地位与尊重。社会历史学的研究,就是通过社会不同要素的变迁来把握历史变迁,通过社会不同要素的不同节奏的变迁,以及不同层次的变化,更深刻地领悟历史的层次性运动规律。马克思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因而,对处于不同历史变迁环节之中的社会进行层次性的剖析,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历史的整体,而且还有助把握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历史的发展变幻莫测,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各种历史性要素既没有得到完全的理解,更没有得到把控,对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就更不用说,无论是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制约性条件变化引起的天灾,还是人类社会内部因关系的失衡引起的人祸;而且,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既相似又存在很大的差异,相互之间的影响与作用也难以把握。一个现实例子是中国与印度的社会对比,两者在很多方面非常相近: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且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人民温良恭俭。从古代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近现代史也大体相似:都是在英帝国等西方外来压力下被强行拉入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二战”之后近八十年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也具有高度的可比性: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已经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文明的工业社会。但是,两国经济与社会面貌从几无差别到差别显著,却发生在近几十年之间,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传统社会转型的条件与效果。单纯高层民主或表面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似乎并不必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有效发展,甚至在某种条件下,适当的集权、威权模式更能行之有效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带来社会繁荣——前提条件是不出现方向性的原则错误。显然,在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中,转型并不是单一层次的事情,转型的效果最终是根据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而定,相互作用对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社会规模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