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层次性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层次性

人类社会是分层的,又是整体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分置于这些不同的层次社会之中,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前定、后验,理想主义希望不同层次之间实现完全的流动性,就像资本主义本身的流动性与泛渗透性的力量所指的那样。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现实的层次性情境是由传统社会的层次性结构根植于人的精神深层的文化传统而来,人天生的一些差异性要素也参与着建构。一个人要从一个社会进入另外一个社会,必须全面地、全方位、全层次地进入新社会整体之中,才算融合性地进入了。如果只是在层次社会所标定的所有层次要素中拥有其中的一些,如经济的层次要素,而没有其他层次的配合,包括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层次协同,那么就会遭受相应层次之间的不融合性而带来的痛苦。因为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的层次摩擦也会反过来构成整体性的阻碍,这一点几乎所有的跨国移民都是感同身受的。

社会学从社会哲学中分化出来并作为独立学科发展后便流派众多,各理论都有自己的架构,研究的视角与问题也有所不同,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却是公认的一个核心问题。其研究所涉范围分为宏观层次的社会结构与系统性的整体研究,而在微观层次则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社会行动(agency)。社会学研究题材广阔,研究方法因相应的研究领域与主题而不同。在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无论是表现还是内在作用机制都高度复杂,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且个人并不直接通达所谓的社会整体,中间传递环节多而复杂,因而对社会发展变迁的任何精确描述与预测都十分困难,从外在表现进行探究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它表明社会在某种尺度的衡量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让人能够根据这个特征进行人的不同划分。社会分层的内在根源则是据以分别层次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不均,例如,生产资料、财富、地位身份、教育程度等,通常是多元要素的组合。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样的度量资源是不同的,而且相应的重要性也是随时空而变化的,例如,中世纪尊贵的等级身份在现代社会几乎一文不值,而政治权力似乎是对资源分配具有超强的霸占历史。对此,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以及社会学家韦伯都提出了重要的基本模型,即社会阶级理论与多元社会分层模型。

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把握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科学性与现实实践性之根基,因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现实的剖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社会结构理论,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分析为基础。[2]从内容来说,马克思社会学理论与其他部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既与政治经济学分析与晚年人类学笔记密切关联,又表现在早期有关唯物史观的论述中,对黑格尔唯心史观的批判就是从绝对精神回到现实社会而实现的。当然,与其对历史的考察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基于生产劳动的社会分析并不是单一的实证社会学,而是跨越一般社会学与社会哲学,并且与历史哲学关联起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分析展现出更强的现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两者紧密结合,前者的科学性有赖于后者,也体现在后者之中。一个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经济中有制度和规则可以进行分析与细化,而思想文化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情感、艺术美学等内容。

当然,马克思阶级理论、韦伯分层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与涂尔干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新马克思主义、新结构主义、社会网络理论、市场转型理论对现代化、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结构重新进行反思,将在社会分层研究中被长期忽视的社会生产关系、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宏观变量纳入分析。而且,假如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又因社会地位是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基础,当然也是社会流动或地位获得的基础,所以,社会地位的决定、构成和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都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人们从经济社会结构的层次,重新审视了社会地位及其决定因素,特别是对传统主导的以个人特征为导向的分层理论提出批判,走向系统性的关系视域。[4]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代表人物赖特从生产中权威、技术、技能的占有方面对“中产阶级”进行了分析,而且基于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认为它规定了不同阶级的社会关系,但把社会分层为资本家与小资产阶级以及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不能清晰展现工人阶级的具体社会次级层次的社会状况。

在生活世界里,个人与社会是两个最大的具有独立性的实体层次。人与社会在存在、经验、思维上都存在差异;社会学家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个人却在时间、空间上都有限得多,虽然前者也是有限的。社会利益和目的的差异如何协调是个问题,亚历山大代表人类整体的一种需要——普遍交往,文化的交流,但当时杀死了许多活生生的人,对于那些现实的人来说,普遍性的需要意义何在?通常意义上的普遍性与每个具体的人的独特观照,两者之间是存在层次性的显著差异的。特别是,一个具体的人的思想,与整个社会群体所拟化的“利维坦”的思想可能处于对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