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念的层次演变

第三节 思想观念的层次演变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其中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实践的历史,还有人类的精神世界的生产即思想观念的历史。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政权、法制、军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的组织活动等全部国家机器和政治机构,以及政治、法权、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观点在内的一个庞大社会体系。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一般说来,思想史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动力,如本杰明·史华兹说的,“思想史的中心课题就是人类对于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的有意识反应”,因而接近于历史学。而哲学史探究人类思维演进之规律,如黑格尔所说,“哲学史本身就应当是哲学的”,更接近于哲学。因为历史学是以经验事实来阐释思想的学问,所以历史学家不仅要描述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释历史过程、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动力,特别是思想动力。思想是照亮幽暗的历史档案库的明灯,若没有思想,史料就不会说话;没有思想,历史就没有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思想史的研究不是简单地梳理过去历史的人物言行与发生的事件,而是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整体观的层次来俯瞰这些,因此,它也与哲学史一样要面向人类永恒的问题,面向人类的未来。而且,思想史研究与一般的历史研究不同,它试图从观念发展的角度梳理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逻辑关联,但对这种横向的复杂联系,如果没有超越这个逻辑网络的层次之上的某种“形而上”的历史哲学观,却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在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史视野下考察一个过去的民族国家的冲突有全新的意义。

而思想史中的一个精华是哲学史,因为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哲学史就是历史中思想精华的演变与发展。如此说来,历史的哲学研究就必须包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性反思,历史哲学必须了解历史、哲学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哲学史中展开的层次性逻辑结构是对所有历史的同类型的展开过程的样本,也是其深层的底层逻辑。因此,这里仍是在历史视角与历史哲学的观念视角来叙述,将哲学观念与层次变迁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哲学作为历史中人们思想的精华作为考察对象,来考察其历史变迁的规律性,以反映把握在精神中的时代变迁。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考察历史中哲学诸流派有关层次分化的观念,进而获得对历史层次的观念进行研究的哲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