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层次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社会层次的历史变迁

社会学侧重共时性的社会横向联系的问题,探索社会结构的内在机制,针对不同的历史时序的社会结构与功能表现,关注大众的经济社会、日常生活等主题。历史学侧重于历时性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针对的是各种社会基于时间的变化。传统历史学主要是政治史,以从上到下视角关注帝王宫廷政治、征服战争史。传统历史学与社会学两者互不相干,但“二战”之后,随着社会学与历史学研究各自领域与思想触角的不断延伸而发生了碰撞与必然的交叉,交叉的深化发展进入一个巨大的人类社会历史的时空。从宏观的方法论来说,对这个空间的构想要用层次性的架构;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历史学家需运用比较模式、计量方法、微观史学的社会“显微镜”,灵活采纳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社会角色、性和性别、家庭和亲缘关系、社区和认同、阶级、身份、社会流动、权力、中心与边缘、霸权与反抗、社会运动、心态和意识形态、交流与接受,等等。

起源于法国的社会历史学以社会学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视角来做历史研究,“以广义的历史为研究对象,把史学研究看作是一种社会运动的现象和过程,主要运用社会学的某些方法,来探讨史学研究的目的、功能、社会作用等问题”[16]。它归属于历史学但采用社会学从下向上的方法与视角,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而走向对社会大众的世俗生活的历史研究,关注经济、人口、城市、食物、日常生活。著名的代表有法国年鉴学派,侧重经济、地理、人口、劳动、消费的历史,例如,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分析封建社会内部的历史建构过程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还有布罗代尔的《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津恩的《美国人民的历史》与霍布斯鲍姆的《原始的叛乱》等。社会视角有社会内部结构、社会整体的外在表现之分,因此,社会历史学也有微观史学、社会整体史学两个层次的发展,它们共同展现历史中的社会面貌的构成与变迁。

历史社会学研究现存历史因素与当代社会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是近来美国兴起的一门尊崇韦伯传统的新兴社会学分支。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必须考量历史因素,因为社会现象本质上就是历史过程中社会互动的结果,所以,历史社会学关注现代社会的历史来源和历史变迁。“历史社会学就其精髓而言,是理性的、批判的和富有想象力的。它追求社会自身得以变化与延续的机制,探求使一些人类抱负受阻,同时又使一些人类抱负得以实现的深层社会结构。”[17]例如,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经济与社会》都是历史社会学的经典。它拓展了社会学研究的题材、案例与数据的范围。历史社会学的学术兴趣在于社会学的理论、概念与比较,而非历史人物、事件等之类的历史学主题。如韦伯《中国的宗教》引入了“理性”概念,论证中国儒家与欧洲新教具有相似的理性,不同之处在于:新教理性是个人成为上帝的工具,儒教理性是取得文化身份位置。然而,后果却是新教导致资本主义而儒教没有,这揭示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还有其他历史原因。当然,也有介于历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作品,如波兰尼的《大转型》、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它们既是社会史,也是历史社会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