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的观念
层次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普通词语。它通常指系统在结构或者功能方面划分为不同的具有等级秩序的系列。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内在性质、外在表现特征与功能,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但同时也相互关联,表现出共同的规律与功能。层次的划分具有多样性,根据系统的特性可按照时间序列、空间关系、组织程度等进行划分。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与历史中存在普遍的可划分层次的现象,但各自的层次现象却有显著的区别。在自然界与反复重演的历史事件中,看似一样的能指、一样的所指,应该是同一的事物,事实上却不相同而且有本质的差异,其中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能指与所指具有不同的层次,但我们的话语通常只是从最显著、直观或外在的层次进行。
还是让我们从自然直观的事物说起。例如,现代建筑大多是高楼大厦,从地面或者地下底层开始往上分成一层一层的结构,有的还对更高更多的楼层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类别,如地下层区、商业与住宅楼层区、观光楼层区等。楼层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外在直观的例子,却是我们理解复杂层次意义的原型、简单意象。美国近些年来不断跟一些国力、军力、技术水平完全不在同一层次上的国家交战,虽然最终取得压倒性的军事胜利,但在宏大的文明战略层次上可能是失败的。这里,前面一个“层次”虽然不像楼层那么外在直观,也仍然是比较直观的,可以用“档次”表达,但后面一个“层次”就不那么直观了,涉及战争与文明的问题,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根据收入高低、地位等级进行的社会阶层划分也不那么直观,但稍有一些社会经验的人都能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社会层次的现实存在。还有一些层次划分需要一定的知识与思维能力,不同阶层的人可能生活在同一世界不同层次的场境,有的人凭借官二代、富二代的身份混迹于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有的人像蜜蜂一样成天忙忙碌碌却只够养家糊口;有的人在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有的人却已看破红尘归宿于宁静的市井生活或者寺庙之中。对人生境界不同层次的感悟,在有关人生的宗教与哲学的小册子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层次观念显得高深,似乎只是借用直观性的层次概念,表达对丰富多彩人生的不同感悟。如果没有这样的层次观念,如何把不同的人生感悟说清楚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对层次观念有所认识,甚至也要对这个认识本身建立层次性的观念,用层次性的观念来看待万事万物。这样的说法可能有点饶舌。在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表现中国人的谦和、忍让、勤俭节约的文字,也会看到涂刻“到此一游”、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等不好的习惯,看到一些国家政治生活方面钱权交易、贪腐成风的负面消息,但尽职尽责、正气凛然的人民公仆也不少。这些现象说来倒也正常,让人感到不正常的是,优良品质与恶劣行径可能集中于同一个人身上,例如尽职尽责的公仆却可能是个贪官,却又过着俭朴的生活,对此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怎么解释呢?这就需要层次观。职业精神是公共空间的表现,私下行为是个人品质,在哪个层次上就说哪个层次上的话,在人这个综合体的超层次上,就说复合性的而非片面层次的话语,在特定语境层次上就说特定话语。例如,政治家以政治评价为主,而不以个人性格、外部做派或血缘关系来混淆其政治能力与成绩。
自然界的层次性特征是外显而直观的。从自然界、特别是空间现象看最为明显,无论是宇宙的、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世界,表现出物质状态、类型、颜色等各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宇宙是无限可分的层次序列,每一层次的运动由矛盾引起……宇宙层次不能仅仅从空间和时间间隙来分析,必须研究各层次的无限参量”[1]。这种直观的自然现象反映到直观的自然科学中的层次观念,随着科学精神的传播与渗透,生物进化论等领域也出现了层次的观念。例如摩尔根在《突现进化论》中提出世界构成的四个基本突现层次:心理物理事件、生命、心灵和神灵(神性)。亚历山大提出,世界上存在着空间-时间、物质(第一性质、第二性质)、生命、心灵和神灵等五大层次。
随着跨学科发展与不断融合,自然科学的层次观念也从物理化学等物质性科学向生物学、心理学,向社会科学领域传播,例如,惠勒尔认为社会层次是一个实在的突现层次;塞拉斯将物质、生命、精神、社会视为实在的层次。这些观点中科学的、突现唯物论的色彩浓厚:物质性事物是世界构成中最基本的层次,生命过程是在物质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心灵又是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2]而突现唯物主义者马里奥·邦格在《方法、模式和物质》中也基本延续这种思路。这也受到反心理学主义的批判,自然界中不存在所谓的等级和层次,存在的只是人的神经过程。最后到精神与思维科学,对意识或者思维也可分层,有的意识属于长久的、稳定性很强的,有的属于短暂的、流变性很强的,有的介于两者之间。直觉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只不过由于直观所摄取的杂多材料簇拥而出,整个过程几乎在一瞬间完成,主体几乎不能自我意识到这个过程性的存在,就像潜意识无法自我意识到一样。这不是一种辅助性的假设或逻辑意义的分层次,而是实体性质的分层。潜意识与意识也是联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但它也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的概念,而是实体性质的,这样从逻辑上理解就更容易了。
关于词语的采用需要说明一下,用层次(或层面)而不是面向、维度、领域或者立体这样的词语,是因为层次直接表明结构性关系,例如层次、层次摩擦、层次渗透、层次反卷都是结构性关系的属性与内在运动机制。层次具有延展性。首先,当代世界以及未来领域在继续扩张,但层次衍生更加迅速,产生的意义更深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其次,层次既能建立一种有序的划分序列,又能有内在诸要素构成的逻辑从而形成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层次之间由共同要素相互作用而贯穿,从而建立起一个层次架构的主体,加深了我们的视野。例如当今世界,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而个人幸福感如马斯洛划分的几个层次等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其中每个层次上的幸福感受而形成整体的个人幸福生活,若用“领域”或“线索”则难以表达其中的一些横向、纵向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于历史,时间序列的表示在层次上容易进行拓展。再次,方法论上层次框架本身在每个方向的可拓展性使它也更有方法论的灵活性,也更能适用于历史与社会交互的开放性。简言之,层次是可拓展的三维架构,而领域是半拓展的二维结构,线索是简单复数的一维形式,因而层次架构更有对历史时空论题的表现力。
对于历史而言,层次比线索更能表达出内部的结构性。虽然历史线索、多重因果关系的线条这样的说法很多,但线条、线索表达的是针对单一的线性发展的逻辑而言的,它难以表达这条线索本身的内在结构,而层次却能展开这个逻辑的内在结构、要素及其互动等空间性的描述。当然在无需内在结构的单纯针对线性关联的语境下,层次也就从二维的面坍缩为一维的线条、线索,但仍能够胜任表达的需要。但是,反过来却不能对线索附加内部的结构性描述。层次观念既可能指向真实的层次性结构的实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层次说并不假定所有的层次结构都是从上到下、一层叠一层的模式,虽然有的场景这种上下次序关系的确更有利于解释,例如社会层次。对于人而言,世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层次既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而且在实践中被广泛地运用,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因此有人主张把层次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来看待。[3]
当然,层次不是万能的,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层次性特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也有显著的不同。通常来说,社会历史的层次性既隐蔽又复杂,对此,唯物史观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的层次结构,而对于社会静态性的内在分析,韦伯的阶层分析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层次结构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多样化的展开,恰当运用层次分析才行。对于运动的事物与静止的事物的层次分析可能有不同的视角,前者更侧重运动及其动力机制,因而有矛盾方法,后者则更关心结构的综合整体性,因而有结构方法,并逐层深入。如果滥用层次的划分,会出现层次之间要素的过度密集渗透交互,那就要合并为同一层次,或者运用奥卡姆剃刀消减多余的层次了,因为层次是概念,是能指,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