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分层次的历史理性
对于历史观念而言,不仅有历史思维内在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历史逻辑之外的大背景的变迁,即社会与文化的宏大层次的发展逻辑。历史的观念及其变迁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它会受到时代精神、经济状况与社会思潮,尤其是政治需要的影响。这尤其表现在历史观念的教育与传播上,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世界史教育——“万国史”教育兴起,以介绍西方国家历史为主,中国历史次之。这与当时“脱亚入欧”全面模仿学习西方的国家政策有关。但是,简单模仿西方的文明史观带有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的教育,反而在现实政治上对刚经历改革的明治政府不利,于是日本转而强调“忠孝”“爱国心”等传统伦理的教育,甚至修改西方启蒙主义的欧洲中心论,主张中国人、日本人与西方人均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可是,这种修正的效果不佳,扭转不了“劣亚”这个日本全民性的共识。随着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极端化,世界史观被纳入“皇国史观”,最终导致其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77]在现代启蒙思想,政治、军事、民族主义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历史观教育最终还是沦为为现实的政治服务的工具。
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历史视角,站在不同的层次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的从宏大的视角观看人类的曲折历史,有的侧重诸如政治对文化的主导性建构的某个方面。虽各有差异,但与历史写作实践相比,反而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历史哲学所关注的不是历史书写中某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而是把全部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审视,并试图从这个整体中“窥见”某种更深层的力量,某种规律性的表现形式,或者表象历史背后潜藏的历史意义,进而追寻人类历史的意义或终极命运。
如果说历史学关注于历史本身的叙述与解释,那么,历史哲学则以总体性的视角,把历史学当作研究对象,深入历史与历史学内部进行反思。历史哲学内部也有诸如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哲学等不同的历史思维的层次。其实,层次的分化本身也是历史观念变迁的结果,人类有关历史的观念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随着历史材料的发掘对之前的历史认知的修改、社会现实的发展与新的需要、各种思潮的影响而不断变迁,越来越复杂。
文明历史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等学界所惯用的层面或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内在演变逻辑。人类社会的结构与演变非常复杂,政治逻辑也难以把握,经济运行兼有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更具经验科学的客观性。而且,不同层次上历史变化的速度与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历史悠久而显得老态龙钟,如宗教文化;有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如大多数新科学技术的方兴未艾。对于每个单一层次而言,如果把现实状况与其逻辑上看可能实现的结果之间的差距作为这个层次的成熟度的标志,显然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成熟度,并表现出相互之间变化节奏的不一致性,这对整体的文明历史的持久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譬如,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显著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日常生活面貌与社会交往方式,甚至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剧变的主要动力,与其他层次相比表现出更强大的影响力,这么说来,科技似乎比其他层次更为成熟。政治的历史悠久,但直到今天仍表现出艺术性的幼稚而非成熟的特征,还未达到成熟的理性政治,无论是其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形成科学的闭环[78],形成有效的自我检验与自我反馈的机制。
然而,技术发展可以预见的可能空间巨大,甚至是不可限量的,即便已经过几个浪潮的技术革命,AI、脑科学与基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一轮科技发展依然日新月异。换言之,就文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等多层次之间的比较来说,科技层次最为强势,已经成为拉动经济与政治社会等其他层次变迁的最重要力量之一,社会与政治层次的许多问题及其解决都来自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力量的层次性渗透。因而,如果以强势层次来标识文明历史的特征,当今时代就是科技时代。但就人类文明的历史整体来说,还有许多衡量发展程度的标尺,并不能由单一的传统政治、思想文化层次来表征,也不能由兴旺的科技与经济层次的逻辑来刻画。
一种文化形态对应许多层次的习惯和方式。如果文化形态发生变化,那么许多方面或层次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形成新的整体平衡。一种文化对应于一种类型的层次结构,西方所主导的现代文明也是经过长期的层次间调节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并在文化所涉的核心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以及外化为物质器皿等几个不同层次上展现出历史性的演化过程。全球化时代的新文明发展趋势展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复杂的层次分化,每个经典层次上的逻辑都表现出复杂的对立关系: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政治开明化与专制化并存、社会信息化与传统利益化并存、文化多样化与返古化并存,唯有科学技术展开面向未来的翅膀。然而,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也要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关系变迁的各种可能危机。而且,不同层次的逻辑相互之间并没有“前定和谐”,因此可能有各种力量与要素更复杂的纠缠与博弈,这需要我们具有深度层次的理性来把握,把握其历史线索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时代在变化,变化的时代才构成历史。时代的剧变催生出社会复杂的层次性,因而也会激发我们对历史层次性的理解,提供对未来历史层次性的想象。通过将历史进行分层次的理性思考,可以更好地认识与解释历史事件分层次的复杂过程与其演变。因为,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和动力相互作用而成的,这些因素可以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层面,而且历史进程存在不同的尺度,有些是长期演进的趋势,有些是短期的事件,因而通过分层次的历史理性,可以更好地理解长期历史发展和短期事件的关系,避免对历史进行片面解读。同时,历史与当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社会往往是历史的延续和结果,通过分层次的历史理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及其问题的历史渊源,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更深入的思考。此外,由于历史常被简化和误解,特别是舆论和政治宣传的引导,通过分层次的历史理性可以避免对历史的简单化解读和误解,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真相。在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中,分层次的历史理性可以帮助学生和学者建立系统性的历史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拓展历史视野。总之,分层次的历史理性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片面和简单化的认识,更深入地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对历史的解释呼唤历史层次的观念与层次性的历史理性精神。用这个观念来解释文明、文明差别、文明模式归类,在这样的层次理性下寻找历史规律才有可能。遵循现有历史研究的成果与研究范式,从传统的历史研究范式进行变革不能跨度太大,否则无法引起别人的关注,也不会进入历史视界融合之流。层次性的观念可以包容传统范式的某些积极要素,使之形成相对独立的作用空间,而对其进行的变革则用新的层次来修正;这种层次范式是开放的,根据需要而延拓,也根据需要而融合,为具体的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论的选择。这种选择并不意味一种二元分离的绝对性,就如新概念史学家科塞勒克虽然明确反对传统思想史学对观念和实在的二元划分,但每当处理历史上的概念变迁时,他不得不屈就于这种两分法。假如在汤因比的适度刺激模型基础上,构建层次动力学解释模型,会比在外面寻求动力根据有更好的解释效果与更宽阔的解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