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来展望
基于临床任务导向的智慧可视化系统,实现了把各个零散的业务系统集成到统一的平台中进行处理,解决了护士多模块查询核对及手工记录待办事项的问题,同时能实时显示待办事项。该系统实现了多系统待办事项信息集成,整合了系统资源,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时效性和促进工作完整性。但是该系统仍有拓展优化的余地,依据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集成医院应用系统,实现统一待办、关键指标应用、提供个性化定制、资源的统一授权管理,充分借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完成工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案例一
护理信息化建设经验分享——打通临床需求与工程师的“最后半公里”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护理流程和创新护理服务模式,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轻护士工作负荷,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
护理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日益受到关注。2019年,我院护理信息组正式成立,在打造智慧护理、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智慧护理建设内容涉及电子化护理病历、护理管理、PDA的使用等,涉及临床护理各个环节;旨在改变手工转抄、人工记录等方式,取而代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实现无纸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管理。
如何将临床的需求转变为工程师的代码,成为护理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难题。谁更了解临床需求?如何才能让软件使用起来更加贴合临床?为解决这些问题,我院以熟悉临床需求为主线进行摸索,最终成立护理信息组,充分地发挥其信息管理、协调作用。护理信息组作为临床科室与软件工程师组之间沟通的桥梁,打通了临床需求与工程师之间的“最后半公里”,让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同时医院护理部对临床科室成员实施分级管理,各科室设置信息联络员,促进信息交流与更新,实现护理信息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有序整合,这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了管理创新,提升了护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保证了患者安全。
一、案例名称
以中医护理电子病历系统——基于任务导向的智慧可视化模块建设历程为例。
二、实施步骤
Step 1 问题提出——临床科室
护士的日常工作从输入个人工号和密码开始,登录中医护理电子病历系统(电脑端/PDA端),进行护理文件的书写、病房巡视、病历质控等。虽然护士经常使用“小本本”、人工“小闹钟”等提醒自己进行当日的工作,但仍会出现评估不及时、反复查找病历进行评估、遗漏等现象。如何让初次评估、复评不再遗漏?如何快捷、及时、全面、精准地进行评估?系统提醒能否代替“小本本”“小闹钟”呢?
Step 2 问题转化——护理信息组
1. 问题清单
护理信息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科室为单位,以科室信息联络员为媒介,由专人进行临床问题的收集,并进行组内讨论、筛选、汇总,拟定初步问题清单。问题清单是列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预期将要面临的问题,并按照可行性、重要性、迫切性进行优先级排序,是问题前瞻式管理思维与清单式管理手段的有效结合。同时,问题清单要素遵循简单、可测量、高效的原则,简明扼要地把主要步骤用精练、简洁的专业用语列出来,具有计划性、调控性、指引性的特点,以期对护士起到提示作用。
2. 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再造
基于临床角度,护理信息组查阅《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中医临床护理信息基本数据集》等标准及规范等,重新梳理各类评估表单的数据子集及评估时机与时效,并咨询护理专家意见,按照迫切性、实用性、可行性将问题清单进行规范化二次整理。
3. 问题转换为需求
根据标准化和规范化后的问题清单,与需求工程师反复沟通、讨论,将问题逐一转化为相应的需求。
4. 设计需求实现形式和确认原型图
护理信息组与设计工程师一起确定需求向形式转换的原型图。基于实用性、稳健性、普适性、逻辑性、验证性和适宜性的原则,结合具体临床需求,以合适的理论模式为指引,在多方协作下,设计满足临床需求的个性化信息程序,智能待办提醒模块最终确定以“待巡视、待修改、待质控、待评估、待记录、待告知、待宣教”等为需求的实现形式。以“待评估”为例,将跌倒/坠床评估、管路滑脱评估、生活能力评估、疼痛评估、烫伤评估、营养评估、压力性损伤评估、深静脉血栓评估、入院评估、转入评估等纳入“待评估”模块,系统设置相应的待办提醒规则,以列表展示形式进行智能提醒,提醒内容包括需及时评估及未及时评估的患者床号、患者姓名、评估单类型、评估日期、评估时机(入院、术前、术后、转入后、出院、病情变化、每周等)、患者存在的低中高风险等。
Step 3 落地实施——软件工程师、护理信息组
1. 工程师研发、测试
根据需求列表和设计的原型图,护理信息组和软件工程师对需求原型进行优先级排序,确认开发时序。研发工程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开发,贯通各个关键节点;测试工程师进行系统测试,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再由研发工程师进行系统优化。
2. 护理信息组测试
系统由工程师测试完毕后交付护理信息组测试。护理信息组如发现系统存在问题,则反馈给研发工程师进行优化后再次测试,直至系统功能正常;如测试系统功能正常,则与实施工程师共同对试点科室进行现场培训并考核。
3. 临床试点科室试用
试点科室考核合格后,开始试用系统。在系统试用期间,如发现系统存在问题,则以科室为单位将问题反馈至护理信息组,护理信息组讨论、确认后反馈至工程师进行系统优化、测试(床位<800张,建议采用全院统一上线;床位>800张,建议采用分步骤上线)。
4. 全院培训,系统上线
试点科室试用通过后,由护理信息组与实施工程师共同对全院临床科室逐一进行现场培训,包括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功能等,并进行“线下+线上”考核,确保护理人员正确使用系统。
Step 4 持续优化
系统上线初期,护理信息组与实施工程师分区域进行线下走访巡查,收集系统使用期间需优化的问题;同时,临床科室信息联络员以科室为单位集中将问题反馈至护理信息组,护理信息组再次对信息进行整理,与软件工程师沟通、讨论,确认需求的实现形式及内容,提交工程师进行优化、测试、上线,系统根据临床需求不断迭代更新,以期更好地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三、流程图
系统设计流程见图3-13。
四、案例总结
本案例从临床科室提出碎片化问题、护理信息组转化问题为需求、软件工程师设计-研发-测试系统、护理信息组测试系统并反馈、临床试点科室试用系统并反馈、系统持续优化、不断迭代更新等方面,阐述了护理信息组打通临床需求与工程师的“最后半公里”的过程,形成一个固化的路径,并实现闭环管理。对问题转化进行过程把控,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对问题进行层层筛选,反复沟通,确认需求,持续优化系统智能待办提醒模式及规则,使系统具有前瞻性、指引性特点又兼具稳定性、实用性、普适性,从而提高护理评估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整个流程循序渐进,助力护理信息系统为临床服务,系统对各项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提供客观依据,方便护士准确、动态把控各项评估数据及结果,缩短护理评估时间,节省护士人力资源;并通过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定向分析,提醒护士及时发现问题,评价工作的结果,为护理工作提质增效与互联互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