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远程医疗建设启示
我国人口基数大,总人口突破14亿,并且向老龄化社会发展。在广大的老年群体中,有很多人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在社会层面普及建设远程医疗体系,可以大大节省社会医疗资源,将医疗资源用于更重要的公共卫生和应急领域。我国地缘广袤,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医疗体系完善,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通过远程医疗体系,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远程诊疗,缓解区域资源不平衡的情况,降低患者由于城市奔波、住宿以及信息不均衡等带来的多方面社会资源的消耗。
对于外国在远程医疗方面积累的经验,我国的远程医疗体系建设工作有很多可以借鉴并且需要依据国情优化的地方。
1. 提高远程医疗普及率,建立完善的远程医疗体系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的兴起,远程医疗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国家也先后颁布有关政策推动其发展,如2014 年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2015 年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 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文件对于规范远程医疗体系建设,提高远程医疗的使用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加快远程医疗新一代硬件设备的研究和发展
远程医疗系统对于数据传输设备、配套的医学检测设备、持续监测设备的数字化程度要求高,由此需研制新一代医疗设备,实现远程医疗体系的实施落地。借鉴国际上先进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经验,其配套设备由分支节点设备向患者终端设备过渡,同时需要对专业的远程医疗设备进行系统化的开发,比如皮肤相机、遥感监护、远程智能手术机器人等专门支持远程医疗的医学设备。通过新一代医疗设备获取患者的实时数据,提高远程医疗的利用价值,实现实时化、轻便化、综合化的发展要求。未来应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5G 网络、虚拟现实和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和协议获得突破,我国远程医疗设备的更新迭代也将大大丰富远程医疗服务的应用,并实现经济成本的持续降低,产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3. 建设远程医疗数据平台,通过安全数据传输协议保障数据安全
互联网的发展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患问题。加强互联网医疗信息的安全管理已成为远程医疗系统甚至是整体医疗系统的重中之重。远程医疗服务涵盖的信息面广,数据集成度高,包括患者信息、诊疗数据、检查数据、手术数据等。搭建远程医疗数据平台,通过研发安全的网络传输设备、专用的数据传输协议,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