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状与展望
1. 护理信息专员科研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行业可应用的信息化设备也愈来愈多。护理科研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护理信息学知识、护理信息临床应用知识等,具备护理信息学意识。目前,国内的护理科研工作受护理人员信息能力欠缺的制约,基础薄弱,研究质量有待提高。人员队伍的配置满足不了科研的需求。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对信息化的服务能力需求非常旺盛。但是,信息部门的人手有限,对于满足多样化的科研需求存在困难;文献检索技能差,缺乏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不熟悉信息检索系统和检索方法;外语交际能力缺乏,护理信息能力传播能力低。这些均会影响护理信息知识库的更新和制约护理信息化相关科研的产出。
2. 护理术语体系和数据缺乏标准化
护理数据专业性强、受保护程度高,医疗机构间相互独立,数据标准化程度低且缺乏统一标准,使得优质数据的获取极为困难,且健康行为、生活数据缺失,均阻碍信息化在健康领域的发展。规范标准的术语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 N DA )发布了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术语体系;美国奥马哈家访护士协会(VNAO)发布了奥马哈系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发布了护理相关术语标准,即《健康信息学 护理参考术语模型集成》(GB/T 25515—2010)(ISO18104:2003)。目前国内已经注意到护理信息学术语及数据标准化的问题。我国现有电子病历和临床护理实践的记录,尚未形成统一的护理信息标准体系,医院间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多,存在重复、分散建设和多系统并立问题。各医院均是与软件公司单线联系,医院间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分析,地区间资源整合不足等成为阻碍患者护理信息共享的重要因素。护理术语体系和数据标准化缺乏进一步阻碍了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因此,标准化语言是护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护理科研数据收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提升护理系统语言标准化值得我国进一步探究。
3. 多学科协作程度低
目前,大多数智慧护理信息系统是由各软件公司自主研发的,软件开发人员并不具备护理知识,软件程序是否贴合临床护士工作还存在较大问题。各医院使用的智慧护理信息系统无法构成护理信息体系,这严重限制了医院内部、医院和医院之间,以及国家之间护理信息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护理人员应了解专业方向与需求,关注专业动态信息,把握发展趋势。医院要加强护理部门和软件公司的深入交流和合作,使软件公司的开发人员了解护理工作的实际内容,拓宽软件的研发范围,完善信息知识结构,努力从资源提供者向资源、知识服务方转化发展,提高软件功能的全面性,营造更好的信息化科研环境。从护理学科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护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能够萌发新的科学问题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成为护理学科生长点。
4. 护理信息化建设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医院领导缺乏对护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医院的信息部门对护理专业的信息服务也存在不足。医院的管理建设都是将医疗作为核心,护理只是作为医疗的辅助,位于从属的位置。因此,在很多医院中,检验信息系统、图像管理系统,以及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较为迅速,而护理信息化建设则非常缓慢。护理学科作为信息建设中的弱势学科,护理专业特色资源欠缺,护理专业信息服务不到位。即使一些医院订购了护理专业信息资源,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宣传和技能培训,导致利用率仍然很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护理人员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护理信息化能够促进临床发展,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护理科研产出。
5. 展望
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信息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提升科研素养,深入了解科研规律及模式;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持续增强在科研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应用意识的敏感度,充分发挥科研信息化的最大价值。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沟通成本,加大科研与信息化的契合力度,用护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及开展护理信息化研究,借助信息系统及时解决临床问题。
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医院应对医学科研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医学科研整体功能,以取得最佳综合效益。医院科研管理者在信息化背景下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创造一种全新的、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使调整后的人、财、物、信息这四大资源之间的协作关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医院的科研实力和综合水平。医院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实现各信息系统数据的互相“理解”,是搭建医疗数据共享平台的关键。医院还应加强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扩大研究范围,加强理论探索;增加护理信息化研究经费的投入,使科研资源合理配置,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改善患者体验和提高医疗效率,充分实现借助护理信息化研究促进临床护理创新发展的局面,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第六章智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