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疗人工智能

三、医疗人工智能 

据统计,我国的医疗资源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也就是用全世界2%的医疗资源解决全球1/4人口的看病问题,对于如此严峻的医疗资源短缺难题,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件指出要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在智能医疗方面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发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研发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方案,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基于人工智能开展大规模基因组识别、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和新药研发,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加强流行病智能监测和防控。

医疗人工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并在医疗领域应用,其涉及医疗行业的各个环节,包括智能导诊、智能预问诊、智能临床诊疗、智能影像诊断、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健康管理等,可以解决医疗领域中的就诊、诊断、治疗、健康管理等问题。

1. 智能导诊

通过人工智能为患者提供线上挂号辅助服务,患者输入自己的症状后,人工智能引擎通过语义分析来理解患者病情,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询问患者症状,模拟医患真实对话交流场景,帮助患者明确自身大致疾病范围、可能性以及需要挂的相应科室,并对患者的导诊结果进行科室推荐,帮助患者准确判断应该挂在哪个科室,降低转诊率,减轻导诊台工作压力,避免大量重复性工作,同时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2. 智能预问诊

智能预问诊是基于医疗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医学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可以提前获知患者病情,辅助医生进行病情分析、风险预估等。在患者挂号后、就诊前,通过模拟医生真实问诊思路,对患者情况进行智能追问,理解患者描述的内容,让医院提前采集患者的病情、既往病史等信息,这样患者在就诊时,医生已通过系统快速了解了患者病情,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也能进行更精准的问诊,改善患者就诊体验。

临床辅助诊疗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最重要、最核心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疾病诊疗过程中。计算机通过语义分析、知识图谱、深度挖掘、大数据等技术“学习”专家医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基于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包括医嘱、病历文书、检验结果、检查报告、手术麻醉等),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从而给出可靠诊断和治疗方案,给临床医生诊疗提供帮助,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4. 智能影像诊断

目前,在我国医学影像行业,优秀的医学影像专业医生资源缺口大,人工读片时主观性太强,医学影像分析工作烦琐重复,极度消耗精力,误诊率高、效率低。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应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图像识别,应用于感知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对影像进行分析,获取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二是深度学习,应用于分析环节,通过大量的影像数据和诊断数据,不断对神经元网络进行深度学习训练,促使其掌握诊断能力。医学影像方面的人工智能,可对影像图像进行智能判读,帮助医生进行病灶区域定位。影像医生只需对结果进行复核,既可以减少漏诊、误诊问题,又可以有效提升影像医生的工作效率。当前,智能影像已经应用于肺部疾病诊断、眼底疾病诊断、脑部疾病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心血管疾病诊断等。

5. 智能医疗机器人

智能医疗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主要在康复、护理、手术等方面,目前实践中的医疗机器人主要有两种:一是能够读取人体神经信号的可穿戴型机器人,也成为“智能外骨骼”;二是能够承担手术或医疗保健功能的机器人,以IBM 开发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为典型代表。

6. 智能健康管理

近些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健康终端发展迅速,可持续自动监测到人们的血压、睡眠、心电等生命体征信息,可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简单的评估,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及时识别疾病发生的风险并进行健康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