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的概念与内涵
“智慧医院”的概念源于2008年11月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中的“智慧医疗”,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将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人员、信息、设备、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以保证人们及时获得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
从2010年开始,智慧医院的概念零星地出现在中国,最初是在某些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新技术来尝试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直到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智慧医院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和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出台了对应的评价标准,指导医院进行智慧医院建设(图 6-1)。

目前来看,智慧医院的基本共识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医院智慧化程度。其内涵体现在围绕诊疗、患者、管理三大领域,充分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全业务场景,实现人、财、物信息的全方位协同和数字化运营,持续提升诊疗质量、患者体验和医院管理效率。二、智慧医院的建设内容
2021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中提出,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完美智慧医院分级评估顶层设计,并提出到 2025 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
第一个领域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围绕诊疗环节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业务系统,全面提升临床诊疗工作的智慧化程度。以2018年发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为基础,每年发布最新的要求,通过分级来引导医院业务系统的建设,从而提升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发挥智能化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功能,推进医疗数据统一管理应用,确保医疗数据安全有效应用,实现诊疗服务全流程闭环覆盖。
第二个领域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针对患者的实际就医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个性化、智能化服务。以《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为指导,通过分级引导医院患者智慧服务体系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智能导诊、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间结算、院内导航、远程诊疗等便民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临床诊疗与患者服务的有机衔接,带给患者方便和快捷的就医体验。
第三个领域是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以医院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建立覆盖业务运行、绩效考核、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后勤能耗等医院整体运营状况的智慧管理系统。以《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为指导,通过分级引导医院智慧管理体系建设,基于医院大数据中心,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时监管,为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技术管理、诊疗行为规范、合理用药评估、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效率提升、医疗资源管理等提供大数据支持,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