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过程
(一)护理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1. 组建护理质量控制专项小组
护理质量控制专项小组由一名护理部副主任、护理质控专员、软件工程师、护理信息组科室信息联络员组成。护理部副主任统筹协调;护理质控专员负责前期讨论测试、需求的落实、后期推广培训与系统持续优化;软件工程师全程参与;各科室信息联络员负责科室信息系统需求的收集、培训、问题的发掘和上报等。
2. 需求调研
充分解读国家政策、医院工作流程、人力组织架构等规范、制度,在调研临床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能性。
3. 系统设计
护理质量控制系统与HIS(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医护工作站、医护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可达到数据的及时共享与传送。护理部与信息科对接研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基于医院临床医护人员操作系统,建立“移动平板客户端—统一集成平台—医院基础信息系统”三层架构,设置“护理部—科系—科室”三级质量控制执行人员及检查科室区域。
4. 数据导入
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导入系统,根据科室及检查内容确定基础评价标准,如《消毒隔离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急救与药品质量管理标准》《护士长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标准》《病区护理质量管理标准》
《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标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管理标准》等基础标准,手术室、导管室、内镜室、产房、ICU、心脏病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急诊科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新生儿、消毒供应中心等特殊科室专科表单,夜巡查表等所有表单适用三级质量控制人员全院使用,达到了标准统一化。
5. 系统功能测试
由护理部、护理质控专员、护理信息组与工程师确认最终设计方案后,护理信息组进行系统内部测试,并与项目组人员反复讨论,对系统进行优化。
6. 系统试运行
系统建立之初,在外科、内科、危重症科、门急诊科等相关科系选择试点病区进行系统应用,经反复试用、讨论对程序进行优化,最后在全院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护理质量控制系统的应用
护理质量检查模块包括基础设置模块和功能模块,基础设置模块包括检查计划制订、成员维护、分配成员;功能模块包含质控检查、检查结果、分析整改和统计分析(图4-7)。
1. 基础设置模块
(1)检查计划制订:病区护士长根据工作计划,制订质控检查计划。检查成员按计划、按角色职责进行质控查检。
(2)成员维护:质控系统设定的角色不同,权限也不同,其中包括护士长权限、质控员权限、检查员权限、核心质控员权限。科室质控组核心成员一般由6~8名护理骨干组成。
(3)分配成员:科室质控员由护士长进行角色分配。质控员的职责是将科室查检的问题综合评定后进行重点问题标记,对重点问题分析整改后完成提交。核心质控员的职责为制作科室季度质控报告,选择科室重点关注及改善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2. 功能模块
(1)质控检查。
1)检查级别:一级质控、二级质控、三级质控。一级质控,即科室一级检查员在每月20日之前,按照科室计划的检查频次完成质控查检。对于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并标记重点问题。科室组织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整改后的重点问题提报至二级质控。二级质控,即科系检查,二级检查小组到科室检查,用平板电脑对提交的一级质控重点问题进行现场追踪评价。追踪评价时,如果提交的问题被二级质控员判定为已改进,则该问题变为已解决问题;如提交的问题被判定为未改进,此问题将返回科室,由科室进行二次分析整改,整改完毕后再次提报至二级质控,依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三级质控,即护理部质控,护理部制订质控计划,在每月月底进行,由医院三级质控组按计划实施质控检查工作。
2)检查项目类型:通用项目查检类、重点部门项目查检类、门诊医技查检类、专项检查类等。
3)检查项目名称:上述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检查。
(2)检查结果。
1)检查问题一览:病区护士长和一级质控员,可以根据权限查看本病区督导检查出现的问题(含一级/二级/三级/院级的已下发和未下发问题)。
2)问题对比:可查看并对比一级(科室)、二级(科系)、三级(护理部)在本科室检查出现的问题。
3)问题汇总:对科室、科系及院级督导等检查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根据条件检索,分类查看每月的问题汇总。
(3)分析整改。
1)病区护士长、一级质控员、一级检查员可以使用检查表、检查级别、时间段等筛选条件进行快速检索,查看本科室查出的问题(一级/二级/三级/院级)。同时,在存在问题(重点问题)的原因分析里,输入此问题的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支持上传图片),录入完所有信息后,勾选重点问题并提交(只有重点问题才会被提报至二级)。对于普通问题,已改进的普通问题会直接变为已解决状态,不会被提报至二级。
2)科室核心质控员对一级质控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分析整改流程为:整体评价—重点问题筛选—分析整改—效果评价—质控报告。报告生成环节以流程式为主,针对每个重点问题逐一进行鱼骨图分析,针对真因、要因,科室组织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记录至文本框内。由病区护士长、质控员定期追踪评价,填写改进效果,保存后即可生成完整的质控报告,质控报告支持 Word文档导出。
(4)统计分析。
在统计分析中,可以按照检查级别、检查表、检查时间、检查结果排名等筛选检查结果;按照月份、季度、年份进行分析展示,包括质控检查得分汇总(病区质量检查得分折线图、临床护理质量统计、质量检查得分分析、检查表达标率)、质控检查排名分析、质控检查问题分析、质控检查完成情况、夜查房情况统计。
1)质控检查得分汇总:包含病区质量检查得分折线图、临床护理质量统计、质量检查得分分析、检查表达标率。
2)质控检查排名分析:包含病区质量检查排名、单例质量平均得分排名。
3)质控检查问题分析:包含病区存在问题分析、质控问题频率分析、质控存在问题项目统计、存在问题数量分布汇总。
4)质控检查完成情况:护理质量二级跟踪评价查询,可查看护理部三级检查需对二级检查进行跟踪评价的问题。
5)夜查房情况统计:自动展示全院科室当日值班护士、患者人数、一级护理、转入人数、转出人数、危重人数、手术人数、分娩人数、输血人数、跌倒/坠床高危人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