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围绕以上四组问题,本书将主要采用理论论证、文本分析、比较研究、语境分析、互文性分析、采访译编人员等方法展开研究。

在理论论证方面,本书将参照形象学的相关思想,以及翻译学中关于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考察《大地》中译者如何重新建构民族自我形象,论述《大地》中译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建构之间的关系。

在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方面,本书首先对20世纪30年代《大地》的三个全译本进行共时比较,然后再分析1988年王逢振与马传禧的合译本,揭示《大地》中译者如何通过在译文中重新建构中国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中国”“中华民族”的不同认知与期待。在具体的论述上,将以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审视中国语境中的“自我—他者”关系、与中国形象建构相关的互文本(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形象的建构主体译者如何共同决定《大地》中译本之中国形象的面貌。

在译例分析过程中,本书会在共时的维度,将《大地》中译本之中国形象与中国语境中其他与中国形象建构相关的互文本进行互文性分析。本书还将《大地》的中国形象分解为农民形象、土匪形象、封建形象与淫乱形象这四大方面,分别从这些方面选取典型译例一一进行分析论述。本书选取的译例均是《大地》中构成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以确保对这些译文所做的分析可以反映译本整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此外,笔者对1988年漓江出版社《大地》译本的主要译者王逢振等进行了采访,以期更好地了解1949年后第一个《大地》中译本编辑、翻译工作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