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的译者胡仲持
胡仲持(1900—1968),笔名宜闲,系著名新闻家、出版家、翻译家胡愈之[21]的胞弟。胡仲持本人也是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家,在新闻界久负盛名。他1921年考入上海《新闻报》,是该报的第一个外勤记者。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入会号128,为首批会员。1928年进入《申报》,在该报工作长达11年,被誉为《申报》“四进士”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继续留在上海“孤岛”进行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主编专门的翻译期刊《译报》(《每日译报》)、《集纳》与《译报周刊》。纵观胡仲持的一生,翻译一直是他从事进步文化活动的有力武器。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22],在30余年的翻译生涯中,胡仲持翻译、辑译、与他人合译各类译著至少36种,在各种期刊发表各类译文68种,其中包括多部外国长篇小说的连载。其翻译作品至少涉及18个国家的75位作家,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艺理论、儿童文学、人物传记、马列著作、科普读物、社会评论等方面。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及的国家和作家之多,堪称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翻译大家。
在胡仲持的一生中,他的信仰经历了一个从爱国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1934年是这一过程的分界线。胡仲持早在中学期间就投入“五四”爱国运动,1921—1933年先后在上海《新闻报》《商报》《申报》担任记者或编辑,从事爱国主义的进步新闻事业。其间胡仲持还以《东方杂志》为阵地,在该刊发表主要译自俄国与弱小民族国家的译文34种(包括《大地》)。在文化主张上,这一时期的胡仲持是《东方杂志》东西文化调和论的追随者,主张融合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精髓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23]。1934年《申报》负责人史量才被国民党暗杀以后,胡仲持逐渐转向共产主义,1937年上海沦陷后他投入了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以后胡仲持与主张调和折中的《东方杂志》完全疏离,1934年后他再也没有在该刊发表任何文字[24]。
胡仲持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评价(均发表于1933年以前)体现了他前期“东西文化调和”的文化主张:他大体认可赛珍珠这位美国作家对中国社会所做的观察和解读,表现出一种认同西方的倾向;另一方面,他也毫不客气地指出赛珍珠与西方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和偏见,表现出疏离西方、认同中国的倾向。胡仲持共发表赛珍珠评论文字四篇[25]。在这些文章中,胡仲持首先充分肯定了《大地》的价值,认为赛珍珠是“切爱中国”的,《大地》是一部“将中国的平民生活真实地描写出来的不朽的小说”(胡仲持,1933a:737,739)。其次,他认为《大地》虽只是一部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但当时中国最严重的几个问题,如水灾旱荒、兵祸匪患等都包括在内。而且赛珍珠“摆脱了‘勤劳致富’这一种因袭的道德观念,偏以都市贫民的暴动作为王龙一生的转变点。这正是作者的伟大所在”(胡仲持,1933b:3)。再次,他指出赛珍珠在《大地》中表现的中国农民,“有不少地方,因为偏于想象的缘故,似乎有些离奇,而不近情。”(宜闲,1932:30)此外,“也许因为力求迎合美国的大众趣味的缘故罢,作者(赛珍珠)对于中国旧礼教却未免刻画的太过分了,而且她对于崇拜着林黛玉式女性美的中国人的性心理的描写似乎也有几分不自然”(胡仲持,1933b:3)。
胡仲持对赛珍珠与《大地》褒贬参半的看法,与他一贯坚持的中西文化调和的文化观相吻合。一方面,胡仲持认同赛珍珠所代表的西方:天灾人祸频仍的中国农村是极其落后的,而中国农民则是贫穷、无知的;现代、进步、文明、富强的西方是中国发展的目标。胡仲持同意赛珍珠关于中国农民是中国人的代表这一主张,认为“中国的命运全系于这些哀苦无告的农民,我们要使中国得救,首先应该彻底地认识他们”(宜闲,1932:30)。另一方面,胡仲持亦深刻指出,赛珍珠所描绘的中国农民形象是“偏于想象”的。也就是说,赛珍珠从其西方人视角对中国农民展开各种“离奇”“不近情”的“想象”,其中国形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美国东方主义的烙印。而且,赛珍珠为了“迎合美国的大众趣味”、取悦西方读者,对中国旧礼教与中国人的性心理的刻画则是东方主义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说,胡仲持部分认同赛珍珠(西方)的中国观,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经过“改造”,可以“使中国得救”,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重建。
胡仲持秉持中西文化调和主义,力图协调民族“自我”与美国“他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融合“自我”与“他者”的优良元素来重建中华民族。因此他对赛珍珠有关中国的描述采取褒贬参半的态度,在部分认同美国“他者”经验的同时亦对它有一定程度的质疑,对民族“自我”的某些方面持肯定的态度。对“他者”经验质疑的部分,胡仲持在《大地》译文中必将采取各种话语策略进行调整。因此,译文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不可能是赛珍珠视野下的“中国”,而是译者胡仲持视域下的“中国”。胡仲持按照他理想的民族形象对源文本进行“变形”“改造”,进而在译文中建构他认同的中华民族形象,实现了他个人对民族建构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