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 象 学
形象学(Imagology)或形象研究(Image Studies)是一个对文学(以及其他文化表述形式)中的民族形象进行批判性分析的研究领域(Beller and Leerssen,2007:xiii)。“形象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其他学科的一个方面或它们的辅助性学科。”(Soenen,1997:126)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形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形象学,特别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以文本形式表现的,尤其是文学作品、戏剧、诗歌、游记、短文中的其他国家与民族特征的起源与功能。”(Beller,2007:7)中国形象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孟华认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représentation)”(孟华,2001a:2)。形象学涵盖非常广泛,它既可研究文学形象,也可研究非文学形象;既可研究他者形象(hetero-images)——对他者进行描述的形象,也可研究自我形象(auto-images)——对自我进行描述的形象[14],他者形象研究与自我形象研究互为补充、相互支持(Beller and Leerssen,2007:xiv;Firchow,1986a:181)。
20世纪中期以前的形象学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倾向,它将形象看作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注重形象真实性的验证,而不考虑形象的主观性、建构性(Leerssen,2000:26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摒弃形象真实性的阐释模式,逐渐认识到形象是主观的、被建构起来的,形象学实现了向建构主义研究范式(constructivist paradigm)的转型,形象学作为一种批判性研究由此真正确立起来(Leerssen,2007a:21;方维规,2009:124)。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为形象学在20世纪中期的长足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卡雷(Jean-Marie Carré)与她的弟子基亚(Marius-François Guyard)是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比较文学形象学在法国、德国蓬勃发展。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内部研究在比较文学界的盛行使注重外部研究的形象学几乎停滞[15]。进入80年代后,形象学再次兴起,它从解构主义、后现代、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中汲取理论资源,发展迅速。法国学者巴柔(Daneil-Henri Pageaux)与莫哈(Jean-Marc Moura)是这一时期形象研究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形象研究在比较文学各个相关学科蓬勃发展,形象学正成为一种综合文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心理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以莱斯恩(Joep Leerssen)为代表的形象学荷兰学派是近年来形象学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莱斯恩主编的“形象学研究丛书”(Studia Imagologica)[16]以及期刊《欧洲研究》(European Studies),可以说是西方近20年来形象学的代表性研究。2007年出版的“形象学研究丛书”第13册《形象学》(Imagology)则是形象学的研究手册,为形象学研究者提供了深入、全面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
20世纪90年代初,经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者孟华的译介,形象学在中国内地逐渐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2001年,由孟华编译的《比较文学形象学》出版,直接推动了内地形象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内地的形象学研究成果虽然为数不少,但其理论资源与方法论基础几乎均未脱离《比较文学形象学》[17],甚少参考西方形象学研究的其他资料与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