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本架构

第三节 基本架构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阐释本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范围、研究现状、研究角度、研究问题与方法等。

第二章论述本书的理论框架。本章首先综合梳理翻译学界有关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探讨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如何表现中国人对“中国”“中华民族”的想象与期待。然后论述形象学中有关形象建构的思想,阐释形象学理论与东方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形象学理论在国内外翻译研究界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如何在形象学理论视角下进行《大地》中译研究。

第三章考察赛珍珠作品在中国内地的译介情况,重点分析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话语如何控制《大地》在中国内地的翻译与评价。本章对近80年来赛珍珠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历时概述。本章首先从赛珍珠作品的翻译高潮、赛珍珠作品在中国的广泛流传、赛珍珠评论这三方面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赛珍珠热”进行分析;接着论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内地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否定与批判,并讨论1982—1987年间几位译者为打破对赛珍珠的完全否定所做的种种尝试;随后探讨1988年以来中国内地再次出现的赛珍珠作品翻译高潮以及试图重新认识赛珍珠的现象,并概述目前的赛珍珠研究情况与发展态势。

第四章运用形象学理论与东方主义论述《大地》源文本的中国形象建构。本章首先论述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演变过程,几百年来西方的中国形象千变万化,但始终处于乌托邦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中国形象这两极之间。然后从历时的角度概述美国东方主义与美国的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随后具体分析《大地》源文本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美国东方主义在《大地》中有何种表现、其表现形式有何种特点。

第五章讨论20世纪30年代的《大地》中文全译本之中国形象建构与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建构、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中译者如何通过在译文中重新建构民族自我形象来表达他们对民族建构的诉求。本章重点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他者”关系、与“中国形象”建构相关的互文本,以及建构主体译者如何共同决定《大地》中译本之中国形象的建构,三个全译本对源文本中的美国东方主义采取的态度有何不同,并论述出现这些不同态度的原因。

第六章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大地》中文全译本之中国形象建构与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建构之间的关联。本章重点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他者”关系、与“中国形象”建构相关的互文本,以及建构主体译者如何共同决定《大地》中译本之中国形象的建构。

最后第七章为结论。首先对本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分析说明尚且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最后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注释】

[1]该诗句来自吉卜林的诗歌《东方与西方之歌》(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原文如下:
Oh,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Till Earth and Sky stand presently at God's great Judgment Seat.
此处译文为张隆溪先生所作。详见张隆溪(1990:172)。

[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赛珍珠的评价——“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a human bridge between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来自1973年他为赛珍珠写的悼词。

[3]赛珍珠婚前英文名为Pearl Sydenstricker,1917年嫁给John Lossing Buck时改为Pearl S.Buck。1935年赛珍珠改嫁Richard Walsh,但她仍沿用原名Pearl S.Buck。其中文名系她的传教士父亲Absalom Sydensticker(中文名赛兆祥)为她所起。

[4]1892年仅4个月大的赛珍珠就被其传教士父母带到了中国,1934年赛珍珠回美国定居,此后再也没有踏上中国国土。1892—1934年,赛珍珠曾两度赴美求学。1910—1914年赛珍珠在美国弗吉尼亚的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读大学。1925—192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就读,获英语硕士学位。据此,赛珍珠大约在中国生活了38年。

[5]The Good Earth最早由胡仲持翻译成中文,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第29卷1—8号(1932年1月1日—12月16日),所采用的译名为《大地》,该译名为此后大部分中译本采用。为行文方便起见,本书以下将采用《大地》来指称The Good Earth。

[6]此处译文由笔者提供,本书中的所有译文,除特别说明为他人所译外,均由笔者提供。

[7]关于赛珍珠作品的确切数目,目前尚无定论。中国最权威的两部辞典《辞海》与《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最新版的“赛珍珠”词目均介绍赛珍珠一生写有85部作品(辞海编辑委员会,2009:192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2009:59)。国外有学者认为赛珍珠著有百余部作品,另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文章、演说、剧本等(Rabb,1994:108)。赛珍珠传记作者彼得·康认为赛珍珠一生著有70多部著作(Conn,1996:xii)。官方机构“赛珍珠国际”(Pearl S.Buck International)的网页http://www.psbi.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PSBH_TheWorksofPSB分类列举了赛珍珠的全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42部、短篇小说集22部、自传与传记4部、剧本11部、非小说(non-fiction)22部、其他文章及作品若干。

[8]该机构现已改为“赛珍珠国际”(Pearl S.Bulk International),“赛珍珠国际”总部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其宗旨是“开启通向世界之门”(Opening Doors to the World),官方网址是:http://www.psbi.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PSBI_AboutUs.

[9]在赛珍珠最受欢迎的20世纪30年代,仅小说《大地》便销售150万册,截至1972年总销售量突破400万册;观看百老汇戏剧《大地》与电影《大地》的美国观众达2300万;据保守估计,通过小说、戏剧或电影欣赏赛珍珠这一创作的美国人超过了4000万(Hunt,1977:33-34)。

[10]斯珀林所著的这部赛珍珠传记在美国出版时更名为《赛珍珠在中国:通往〈大地〉之路》(Pearl Buck in China:Journey to“The Good Earth”)。

[11]本书仅考察《大地》在中国内地的译介情况,1949年以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亦有不少《大地》中译本问世,有些译本(如由稚吾译本)则在港台两地再版。

[12]四个译本详细的出版信息与接受情况,详见第三章。

[13]这4篇文章为:《破产的“中国通”——赛珍珠》(高骏千,1950);《猫头鹰的诅咒——斥赛珍珠的〈北京来信〉》(思慕,1960);《赛珍珠——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徐育新,1960);《美国反动文人赛珍珠剖视》(李文俊,1960)。

[14]叶公超(George Ysung-tze Yeh)1931年所发表的赛珍珠评论文章原用英文所写,发表在北京英文杂志《中国社会政治科学评论》(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view)1931年10月第3期,该文系《大地》书评。叶公超的这篇文章是在中国发表的最早的赛珍珠评论文字之一。郭英剑1999年将该文译成中文,收录于他编辑的《赛珍珠评论集》之中。

[15]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赛珍珠亦被称作布克夫人、巴克夫人、勃克夫人或白克夫人等。

[16]《寄庐》(The House of Exile)是美国作家诺亚·沃恩(Nora Waln)根据其在中国亲身经历写成的回忆录,带有作者自传风格,出版于1933年。赛珍珠曾在《星期六文学评论》发文赞誉《寄庐》“是一部从个人经历角度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最为出色的著作,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转引自周俐玲,2013:59)。

[17]赛珍珠作品在中国内地接受情况的具体介绍,详见第三章。

[18]吉原真里与梁卡伦目前均在美国大学任职,其著作《拥抱东方》与《中国奥秘》均在美国出版,因此她们对《大地》的评介属于美国评论界的范围。

[19]有关近二十年来西方评论界对《大地》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评论,详见第四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