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方主义的发展
美国东方主义经历了一个延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与本质不断变化。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陈国伟(John Kuo Wei Tchen)考察了美国东方主义从1776年美国建国到19世纪晚期的演变史,他认为美国东方主义始终与美国民族主义、民族建构密切关联:“对中国、中国人的看法与描述,一直是美国人定义自身、自我确认的一部分。过去几百年当中,美国东方主义的本质一直随着美国民族主义、民族身份的变化而变化。”(Tchen,1996:292)陈国伟指出,20世纪以前美国东方主义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形式:(1)建国之初的“精英东方主义”(patrician orientalism);(2)19世纪上半叶的“商业东方主义”(commercial orientalism);(3)19世纪下半叶的“政治东方主义”(political orientalism)。(Tchen,1996:xv-xxiii)
“精英东方主义”表现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早期美国社会精英阶层对来自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的痴迷,这种东方主义与当时美国的民族身份是一致的。“在民族身份形成过程中,美国精英阶层从双重意义上利用了中国:美国利用中国作为与欧洲保持距离的方法,同时它也象征性地力求‘控制’中国,以彰显其天命的(destined)进步文明。”(Tchen,1996:59)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商业东方主义”在美国开始盛行,美中贸易的发展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大量中国商品,这些商品构成了美国人关于中国神奇、异国情调的想象。“商业东方主义”与这一时期崇尚自由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美国民族主义精神是一致的。19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西进运动中大量华工入美,美国东方主义向“政治东方主义”转变,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向蔑视、厌恶与恐惧,“政治东方主义”与美国日益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以及它日益膨胀的领土扩张野心相呼应。
进入20世纪,随着美国将其势力范围延伸至亚洲太平洋地区,它逐渐将自己视为中国的保护者与监护人——“保护”中国免受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力图将中国变为一个更现代、更美国化、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从19、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东方主义对中国人的看法一直是扭曲的,中国人是原始、奴性、神秘、专制、不道德的,而美国民族主义则将美国视为现代、自由、文明、值得信赖的。”(Leong,2005:155)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东方主义发生了转变,中国人成了美国英勇不屈的“盟友”,与美国人一样热爱民主自由与和平、痛恨日本。赛珍珠有关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性化描述为美国东方主义的这种转变作出了贡献,赛珍珠对中国人富有同情心的个性化描述,为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Leong,200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