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地》中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形象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地》中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书围绕《大地》中译本之中国形象建构这一问题,运用形象学理论中关于形象建构的观点以及翻译学中有关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关系的思想,研究《大地》中译本如何重新建构民族自我形象,中译者如何通过中国形象的自我建构来表达他们对“中国”“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希冀,《大地》中译又如何参与到现代中国的民族建构这一宏大工程之中。

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Anderson,1983),民族(nation)的形成有赖于民族成员通过各种文化手段或途径对民族进行想象与建构,民族的形成藉由“文化表述”[1](cultural representation)来实现。翻译是民族建构的一种重要文化手段。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已成为翻译学界的重要论题。翻译学界有关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对本书考察《大地》中译如何参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建构具有重要启示。形象学是一个对文学或其他文化产品中的民族形象进行批判性分析的研究领域,形象学理论中有关形象建构的思想与本书的研究要旨十分契合,本书将主要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东方主义与民族主义(nationalism)理论,深刻揭示了东方主义者描述的东方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建构起来的,民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物(cultural construct)。当代形象学汲取东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研究的理论养分,对东方形象与民族形象的建构性,以及民族主义者如何通过建构特定的民族形象来实现其民族建构的诉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章首先综合梳理翻译学界有关翻译与民族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与观点,探讨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如何表现中国人对“中国”“中华民族”的想象与期待。然后论述形象学中有关形象建构的思想,阐释形象学理论与东方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形象学理论在国内外翻译研究界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如何在形象学理论视角下进行《大地》中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