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
[1]艾彦,译.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巴金.关于《爱国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459-461.
[3]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外国文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4]曹禺.雷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5]常绍民、明毅,译.雷蒙·道森著.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6]陈艾新.赛珍珠的三部曲.人民日报,1982-05-17.
[7]陈春生.捧得诺贝尔桂冠的10位文学女性.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8]陈敬.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陈久仁.中国学术译著总目提要(1978—1987)·社会科学卷.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10]陈奎德.文化热:背景、思潮及两种倾向.陈奎德编,中国大陆当代文化变迁(1978—1989).中国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37-61.
[11]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民族意识.读书,1985(12):68-76.
[12]陈崧.30年代关于文化问题的论争.历史研究,1991(2):65-77.
[13]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14]辞海编辑委员会.赛珍珠.《辞海》(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698.
[15]辞海编辑委员会.赛珍珠.《辞海》(第2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785.
[16]辞海编辑委员会.赛珍珠.《辞海》(第3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924.
[17]崔文东.翻译国民性:以晚清《鲁滨孙漂流续记》中译本为例.中国翻译,2010(5):19-23.
[18]戴文葆.编后记.胡愈之,译、戴文葆编.胡愈之译文集(下).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35-557.
[19]董乐山.边缘人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50-151.
[20]董艳.想象的他者——《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中建构的东方主义形象研究.贵阳:贵州大学,2008.
[21]段映虹,译.让-马克·穆拉著.文学形象学与神话批评:两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交汇与分析.孟华编,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223-240.
[22]范永聪.《东方杂志》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香港:香港浸会大学,2005.
[23]方磊,译.赛珍珠著.一封给中国人民的公开信.世界展望,1938(2):16-20.
[24]方维规.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总第3期.[2010-01-26].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107022.htm.
[25]方维规.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150年羡憎情结.社会科学,2006(5):18-31.
[26]方维规.形象、幻象、想象及其他.乐黛云,等编.跨文化对话(第22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a:252-257.
[27]方维规.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读《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有感.博览群书,2007b(3):49-55.
[28]方维规,译.狄泽林克著.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9]费小平.翻译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建构.贵州民族研究,2003(3):122-126.
[30]汾澜.勃克夫人小说里的中国女人.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101-104.
[31]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者的话.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7.
[32]傅伟勋.外来思潮的冲击与多元开放的文化创新.陈奎德编,中国大陆当代文化变迁(1978—1989).中国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7-20.
[33]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4]高骏千,译.瑟吉耶娃著.破产的“中国通”——赛珍珠.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576-581.
[35]戈哈(李文俊),摘译.我的几个世界.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赛珍珠反动作品选辑.北京:《世界文学》编辑部,1959:78-117.
[36]戈哈.赛珍珠.张英伦,等编.外国名作家传(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502-505.
[37]葛校琴、季正明.是译著还是原著——剖析《京华烟云》之文本错觉.译林,2008(5):214-218.
[38]耿传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齐鲁学刊,2002(3):33-37.
[39]顾钧.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读解.北京:北京大学,2001.
[40]郭宏安.读《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随想.读书,1986(5):106-109.
[41]郭齐勇.近年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述介.哲学动态,1986(9):1-5.
[42]郭双林.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4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4]郭英剑.赛珍珠研究在中国.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a:5-13.
[45]郭英剑,译.叶公超著.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评赛珍珠的《大地》.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b:6-9.
[46]郭英剑,译.陈衡哲著.合情合理地看待中国——评赛珍珠的《大地》.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c:10-11.
[47]韩红,译.盖尔纳著.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8]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9]贺祥麟.序.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1-4.
[50]洪深.“不怕死!”:大光明戏院唤西捕拘我入捕房之经过.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03-1006.
[51]洪子诚.大陆当代文学史(下编1980—1990年代).中国台北:秀威信息科技,2008.
[52]胡德华.复社与胡仲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4-65.
[53]胡风.《大地》里的中国.胡风.文艺笔谈.上海:生活书店,1937:297-319.
[54]胡国枢.胡仲持传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六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347-368.
[55]胡仲持.《大地》作者赛珍珠重来中国.文学,1933a,1(5):737-739.
[56]胡仲持.序.胡仲持,译.赛珍珠著.大地.上海:开明书店,1949:1-4.
[57]胡仲持,译.赛珍珠著.大地.上海:开明书店,1949.
[58]胡仲持,译.爱默生著.自然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9]怀星.南屏大戏院琐记.政协昆明市盘龙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昆明市盘龙区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昆明:政协昆明市盘龙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7:32-37.
[60]黄锋.赛珍珠和她的《爱国者》.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111-116.
[61]季羡林.勃克夫人新著小说《诸子》.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1933-05-22.
[62]贾植芳、俞元桂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63]江帆.让马可波罗重回中国——论冯承钧及其所译中外文化交流典籍.中国翻译,2006(2):32-38.
[64]姜智芹.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5]姜智芹.《大地》:从小说到电影.艺苑,2008(7):56-59.
[66]蒋光慈.哀中国.蒋光慈著.蒋光慈文集(第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91-393.
[67]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蒋光慈著.蒋光慈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68]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外人在华摄制电影片规程草案.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2,1(8):25.
[69]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本会通知哥伦比亚公司奉教育内政部准外交部咨据驻罗安琪副领事官呈复交涉删减《颜将军之苦茶》影片经过情形令仰遵照等因和姓通知切实遵照由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3,2(29):11.
[70]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二十五年四月份修剪影片一览表.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6,3(4):54.
[71]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二十五年一月份修剪影片一览表.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6,3(1):44.
[72]金浪:“进城”、改革与文学生产——《陈奂生上城》再解读.艺术评论,2011(3):68-71.
[73]旷新年.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评论,2003(1):34-42.
[74]黎煜.关于辱华片的中美较量.当代电影,2010(5):70-76.
[75]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76]李欧梵.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编委会编.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国家论述——从晚清、五四到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11-23.
[77]李青霜.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10.
[78]李文俊.美国反动文人赛珍珠剖视.世界文学,1960(9):114-128.
[79]李文俊.谈谈诺贝尔文学奖.人民日报,1986-06-30.
[80]李应元.评勃克夫人的《佳壤》.读书杂志,1932(11/12):1-11.
[8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82]梁启超.夏威夷游记.梁启超、沈鹏,等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217-1222.
[83]梁志芳.“三重”杂合与文学翻译——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The Good Earth的中译研究.许晓霞、赵钰编.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72-278.
[84]梁志芳.翻译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转向——爱德文·根茨勒新著《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述评.外国语,2010a(1):91-95.
[85]梁志芳.翻译·文化·复兴——记上海“孤岛”时期的一个特殊翻译机构“复社”.上海翻译,2010b(1):66-69.
[86]廖世奇、彭小樵,译.史景迁著.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7]林丹青.意识形态、乌托邦与社会秩序——简评曼海姆意识形态观.福建论坛,2006(2):53-57.
[88]林煌天编.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89]林启彦.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3.
[90]林语堂.白克夫人的伟大.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109-110.
[91]凌心渤,译.赛珍珠著.大地.上海:经纬书局.
[92]刘芳.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喜福会》及其中译本个案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5(6):7-10.
[93]刘海平.总序赛珍珠和她的中国情结.王逢振,等,译.赛珍珠著.大地三部曲.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a):1-33.
[94]刘海平.赛珍珠与中国.外国文学评论,1998b(1):111-120.
[95]刘海平,等,译.前言:拂去历史的尘埃.刘海平,等,译.彼得·康著.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a):1-15.
[96]刘海平,等,译.彼得·康著.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b.
[97]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98]刘慧林、史国强.赛珍珠:在变换的历史语境中沉浮.辽宁日报,2007-11-12.
[99]刘龙.赛珍珠与中国镇江.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09-29.
[100]刘庆福.苏联有关马、恩文艺论著的编译和研究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俄罗斯文艺,1983(2):26-28.
[101]刘硕良.新时期有数的宏伟工程——“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序.沈石岩,等,译.何塞·埃切加赖著.伟大的牵线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1-8.
[102]刘硕良.佳作永恒漓江长青——“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序.出版广角,2001(5):32-33.
[103]刘涛、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西湖,2009(7):99-105.
[104]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大众文艺,1930,2(3):11-12.
[105]鲁迅.1933年11月15日致姚克的信.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95-496.
[106]鲁迅.致增田涉.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96.
[107]罗福惠.黄祸论:东西文明的对立与对话.中国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
[108]罗致,译.赛珍珠著.大地.重庆:新中国书局,1945.
[109]马建标,译.徐国琦著.中国与一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10]马骏杰.揭秘:日军炸重庆 盗用赛珍珠小说当密码.环球时报,2008-02-01.
[111]马牧英.赛珍珠《大地》与日机轰炸重庆揭密.纵横,1995(3):29-30.
[112]马仲殊,译.赛珍珠著.大地.上海:中学生书局,1934.
[113]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14]毛如升.勃克夫人的创作生活.文艺月刊,1933,4(6):12-18.
[115]茅盾.1935年记事.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中国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a):237-273.
[116]茅盾.抗战前期的文学活动.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b):310-340.
[117]孟樊.后现代的认同政治.中国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118]孟华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a.
[119]孟华,译.巴柔著.形象.孟华编.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b:153-184.
[120]孟华,译.莫哈著.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孟华编.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c:17-40.
[12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孟华编.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d:1-16.
[122]穆善培,译.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123]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8—1948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艺运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24]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济南:齐鲁书社,2008.
[125]庞艳艳.返璞归真最是信——Moment in Peking中对姚木兰形象描写的两中文译本比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145-147.
[126]钱公侠、施瑛.评《爱国者》.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124.
[127]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霁楼编.革命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书店,1928:192-215.
[128]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129]庆珠.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译本出版.人民日报,1989-05-02.
[130]阮叔梅,译.史景迁著.大汉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中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
[131]三联书店编辑部.《东方杂志》总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32]单德兴.绪论.单德兴、何文敬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
[133]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4]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左联”成立50周年纪念特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35]尚营林,等,译.赛珍珠著.我的中国世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136]申剑敏.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人文杂志,2001(6):123-128.
[137]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33):81-149.
[138]沈于,译.韦勒克著.比较文学的危机.张隆溪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2-32.
[139]《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赛珍珠反动作品选辑(内部参考数据).北京:世界文学编辑部,1959.
[140]《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者说明.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赛珍珠反动作品选辑》(内部参考数据),1959:1-2.
[141]《世界文学家大辞典》编写组编.赛珍珠.世界文学奖大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478.
[142]司马圣.我对《爱国者》的感想.申报·自由谈,1939-06-23.
[143]思慕(刘思慕).猫头鹰的诅咒——斥赛珍珠的《北京来信》.世界文学,1960(9):129-135.
[144]宋伟杰.概述:异国想象·知识谱系·殖民欲望.宋伟杰.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1-5.
[145]孙坤荣等.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作家小说选(第二辑).贵阳、重庆:贵州人民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5.
[146]谭载喜,译.沙特尔沃思、考伊著.翻译研究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010.
[14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48]唐弢.瓜蔓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中).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40:452-458.
[149]唐沅,等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50]陶洁.正确看待赛珍珠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许晓霞、赵珏编.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
[151]汪朝光.泛政治化的观照——中国影评中的美国电影(1895—1949).美国研究,1996(2):78-92.
[152]汪朝光.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电影艺术,1997(3):60-66.
[153]汪朝光.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6):87-121.
[154]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二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55]王逢振.历史地看待赛珍珠和她的《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赛珍珠著.大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1-10.
[156]王逢振.分序:关于赛珍珠和她的《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赛珍珠著.大地三部曲.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34-40.
[157]王逢振.关于《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中华读书报,1999-11-17.
[158]王逢振、马传禧,译.赛珍珠著.大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159]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中国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160]王宏志.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兼论晚清的意译风尚.鲁迅研究月刊,1995(3):47-59.
[161]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硏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62]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3]王家英.香港人的族群认同与民族认同——一个自由主义的解释.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Occasional Paper,1996(50):1-34.
[164]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5]王淑燕,等,译.萨义德著.东方主义.中国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166]王晓珏,译.狄泽林克著.有关“形象”和“幻象”的问题.孟华编.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74-88.
[167]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03(3):4-26.
[168]王晓明.从一种特殊的翻译组织方式看1980年代中国翻译运动.孔慧怡编.译学英华:宋淇翻译研究论文奖1999—2004文集第一卷.中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2005:172-194.
[169]王一川.中国人想象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王杰编.东方丛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1-23.
[170]王宇根,译.萨义德著.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71]王玉括.试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视角.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34-38.
[172]王振辉.中国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中国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173]吴叡人,译.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a.
[174]吴叡人,译.安德森著.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2003b:1-24.
[175]吴央波.《京华烟云》两个中文译本文化还原的对比研究.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176]伍蠡甫.评福地.伍蠡甫,译.赛珍珠著.福地述评.上海:黎明书店,1932:1-29.
[177]伍蠡甫,译.赛珍珠著.福地述评,1932.
[178]晓歌,译.J.C.汤姆森著.赛珍珠与诺贝尔奖评委会震惊世界之日.文艺报,1989-03-18.
[179]谢天振、查明建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80]信德、仲南编.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作品选(上、下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81]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2]徐迅.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18-33.
[183]徐育新.赛珍珠——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文学评论,1960(5):100-107.
[184]杨德山,译.M.G.马森著.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840—1876.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5]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葡萄牙十六到十九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上海:复旦大学,2005.
[186]姚君伟.赛珍珠在中国的命运.国外文学,1994(1):58-65.
[187]姚锡佩.《大地》和《西行漫记》——赛珍珠和斯诺.社会科学战线,1989a(4):243-250.
[188]姚锡佩.赛珍珠的几个世界:文化冲突的悲剧.中国文化,1989b(1):124-131.
[189]姚锡佩.从赛珍珠谈鲁迅说起——兼述赛珍珠其人其事.鲁迅研究月刊,1990(6):38-42.
[190]姚辛.左联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191]宜闲.译者的前言.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29-30.
[192]由稚吾.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1930,2(4):7-8.
[193]由稚吾,译.赛珍珠著.大地.中国香港:香港启明书局,1936/1959.
[194]由稚吾.小引.由稚吾,译.赛珍珠著.大地,1936/1959:1.
[195]于殿利、陆日宇,译.伊萨克斯著.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196]雨初.《大地》作者勃克夫人.女青年,1934,13(3):107-118.
[197]裕康,译.霍斯琼著.获奖评语.刘龙编.赛珍珠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53.
[198]乐黛云.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廖世奇、彭小樵,译.史景迁著.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6.
[199]乐黛云.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重估《学衡》.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0-143.
[200]查明建.意识形态、诗学与文学翻译选择规范——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翻译研究.中国香港:岭南大学,2003.
[201]张大明.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20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03]张景华.后殖民语境于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99-104.
[204]张景华.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05]张隆溪.非我的神话——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廖世奇、彭小樵,译.史景迁著.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47-173.
[206]张铁笙.译后自记(算作序).张万里、张铁笙,译.赛珍珠著.大地.北平:志远书店,1933:1-4.
[207]张万里.致读者.张万里、张铁笙,译.赛珍珠著.大地,1933:1-2.
[208]张万里、张铁笙,译.赛珍珠著.大地.北平:志远书店,1933.
[209]张翼.论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的生成与建构.杭州:浙江大学,2009.
[210]张一方.张一方小说自选集.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
[211]张英伦、吕同六,等编.外国名作家大词典.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212]张英伦,等.编者的话.张英伦,等编.外国名作家传(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2.
[213]张勇.想象的都市——本埠新闻与1930年代海派小说.贵州社会科学,2009(7):17-21.
[214]张禹九.赛珍珠与中译者的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68-70.
[215]张志彪.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与实践:以中国文学中的日本形象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16]张自忠.评布克夫人.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59-61.
[217]赵家璧.勃克夫人与黄龙.现代,1933a,3(5):639-649.
[218]赵家璧.东方,西方与小说.现代,1933b,2(5):666-679.
[219]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2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赛珍珠.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I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891-892.
[22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赛珍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9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8-59.
[222]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函外交部第六十二号.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6,3(8):2-4.
[223]周俐玲.试论《寄庐》的中国叙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9.
[224]周宁.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5-21.
[225]周宁.前言.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a:1-18.
[226]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b.
[227]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c.
[228]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乐黛云,等编.跨文化对话(第22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47-249.
[229]周宁.在西方现代性想象中研究中国形象.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4):70-78.
[230]周晔.飞散、杂合与全息翻译——从《喜福会》看飞散文学写作特色及翻译理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76-81.
[231]朱雯.思往事,惜流芳.李良佑、刘犁编.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133-139.
[232]朱雯.“抢译”二题.中国翻译,1994(6):34-37.
[233]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辛亥革命与民族认同感的建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4-79.
[234]祝秀侠.布克夫人的《大地》——一本写给高等白种人的绅士太太们看的杰作.文艺,1993,1(2):300-305.
[235]庄心在.布克夫人及其作品.茅盾,1933,2(1):81-96.
[236]庄心在,译.江亢虎著.一位中国学者对布克夫人小说的观察.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1999:12-15.
[237]宗胜利.80年代“文化热”研究综述.理论前沿,1996(16):20-22.
[238]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239]邹振环.赛珍珠作品最早的译评者伍蠡甫.中国翻译,2003(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