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1988年以后赛珍珠研究在中国内地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与机构的重视。1991年1月,在镇江召开了中国首次“赛珍珠文学创作讨论会”。1992年10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了“纪念赛珍珠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此后,2002年、2005年、2008年、2015年在镇江又多次召开了“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建立了专门网站,该网站已成为赛珍珠研究者互相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该研究会已编辑出版《赛珍珠纪念文集》四辑[19]。2012年,该研究会还承办了由江苏省镇江市政府主办的赛珍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还设立了《赛珍珠(专题)研究》专栏,登载了不少赛珍珠研究论文[20]。在这些平台的促进下,赛珍珠研究在中国再次兴起。据统计,1994—2005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关于赛珍珠研究的论文191篇[21]。1998年、1999年,刘海平主译的《赛珍珠传》与郭英剑主编的《赛珍珠评论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的出版为赛珍珠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前者译自目前最权威的赛珍珠传记Pearl S.Buck:A Cultural Biography(Conn,1996),该传记中译本的出版使更多中国读者得以全方位了解赛珍珠。后者整理、收录了20世纪30—90年代的主要赛珍珠评论文章;该评论集对20世纪30—60年代相关资料的整理归纳,结束了该时期赛珍珠研究资料分散、难于收集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赛珍珠研究的发展。据笔者目前的统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收录以赛珍珠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233篇[22]。中国内地目前已有赛珍珠研究博士论文至少18篇[23]。
1988年以后中国的赛珍珠评论逐渐摆脱“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禁锢。除1988年王逢振、马传禧合译本的“译者前言”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几篇重要的赛珍珠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标志着新时期赛珍珠研究的复苏,主要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的研究员姚锡佩于1989—1990年间连续发表的三篇文章[24]、1989年《文艺报》译发了美国学者汤姆森(James C.Thomson,Jr.)的专文《赛珍珠与诺贝尔奖评委会震惊世界之日》(The Day Pearl Buck and the Nobel Committee Shocked the World)[25]、1990年刘龙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赛珍珠与中国镇江》。姚锡佩(1989a:245)发出了这样的诘问:虽然赛珍珠的小说“没有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角度去反映社会的本质,但它所展示的中国大地上千年积淀的腐朽意识及其结局,无论在当时或今天,不是仍值得我们中国人再思吗?”;因此,“《大地》三部曲不愧是一项巨大的艺术工程”(姚锡佩,1989b:126)。姚锡佩(1990:39,41)指出许多人对1933年鲁迅批评赛珍珠的一段话理解片面,该文从鲁迅与友人当年的通信中找到了证据,证明鲁迅1936年对赛珍珠的评价已另有考虑,他已认识到自己对赛珍珠的评价可能“不妥”[26]。鲁迅1933年对赛珍珠的评价曾长期左右中国的赛珍珠评论,姚锡佩的这篇文章打破了几十年来鲁迅的评价对赛珍珠评论界的影响,为中国的赛珍珠评论步入理性的轨道起了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文艺报》1989年所译载文章前附有“编者按”公开指出:
赛珍珠是本世纪致力于向美国大众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位有影响的美国作家。中美学者都有责任对她进行研究并作出公正的评价。本文的观点不同于我国文学艺术界流行的看法,特发表于此,以供大家进一步研究作参考。(晓歌,1989:6)
镇江学者刘龙(1990)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赛珍珠与江苏镇江的密切联系,引起海内外关注。他的这篇文章可谓中国赛珍珠研究在镇江繁荣的肇始。
董乐山1995年的文章《拂去历史的尘埃》则对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赛珍珠评论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在中国,这位毕生致力于以文学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苦难的作家,在她的后半生却受到了极大的误解……历史确实是最公正的法官,哪怕当时由于它自己的过失而使她蒙上了误解的尘埃,这公正的法官也有勇气在今天为她拭拂干净,还她本来的面目。(董乐山,1995:150)
董乐山还在该文中反思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对赛珍珠的种种偏见与误解:“当初对赛珍珠笔下所反映的中国是如此的要求全面,而对赛珍珠本人却又用凹凸镜来看她,后来甚至用有色镜来看她,结果就只剩下‘……主义者’的标签了。”(董乐山,1995:150-151)正如董乐山所言,中国在评价赛珍珠这个外国作家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用的是“凹凸镜”,改革开放之前用的则是“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对她的评价多半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者是某个权威人物的也是属于想当然的片言只语”(董乐山,1995:150)。
过去20年来中国内地再次掀起的这股“赛珍珠热”,使更多中国人得以摆脱意识形态冲突的禁锢,从多个面向重新认识赛珍珠这样一位在中国长期“被误解、误读和忽视的人物”(陈敬,2006:1),并透过她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过去。
纵观赛珍珠在中国80年的翻译与接受史,中国关于赛珍珠作品的解释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话语的操控。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建构、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中国对赛珍珠中国题材作品的评价也因此出现了正面评价、褒贬参半、负面评价等多种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民族建构、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单一,赛珍珠有关中国的描述与这一诉求发生激烈冲突,赛珍珠因而在中国遭到批判与抵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反传统、思想启蒙、“西化”的浪潮席卷中国,赛珍珠有关中国的描述符合当时中国的民族重建的诉求,赛珍珠因而在中国再次受到认可与推崇。
【注释】
[1]《东方杂志》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创于1904年,1948年停刊。它是近代中国史上寿命最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术杂志。1932年“一·二八”事变给《东方杂志》带来巨创,抗日战争使得该刊与上海商务印书馆一起被迫到处迁徙、数次停刊。胡仲持的《大地》中译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刊载于《东方杂志》第29卷第1—8号(1932年1月1日至12月16日)。1932年2月1日,该刊第29卷第3号出版后被迫停刊。1932年10月16日,《东方杂志》复刊出第29卷第4号,从这一期开始由胡愈之(胡仲持兄长)担任主编。
[2]启民书局由稚吾译本封底译者一栏注明为“译述者:由稚吾”,译文前的《小引》有说明:“其【《大地》】描摹处和想象处,觉得太古典了一些,也失却真实。这些地方便是译者节删的主要一部分。”(由稚吾,1936:1)笔者认真比较了《大地》源文本与由稚吾译本,发现该译本确实存在大量删减的情况。但本研究仍将它视为全译本进行研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马仲殊译本、凌心渤译本均注明“编译”,伍蠡甫译本《福地述评》则注明“述评”。笔者将伍蠡甫译本与马仲殊译本(因未收集到凌心渤译本,故未对该译本做考察)与源文本细加比较,发现它们对源文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删改。源文本是34章近15万字的长篇小说,而伍蠡甫译本仅有短短9章2.5万字,马仲殊译本则只有18章3万字,两者均仅仅保留了《大地》最基本的情节。相比之下,由稚吾译本大体上保留了源文本的面貌,包含34章12万余字。其二,由稚吾译本比较受欢迎。继启明书局1936年5月初版后,至1939年1月已出第三版。1945年、1948年又分别由新中国书局与古今书店再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稚吾译本又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再版。1959年中国香港启民书局再版了由稚吾译本,中国台湾的远景出版公司于1978年、1981年也出版了《大地》中译本(该译本没有注明译者,笔者经过仔细比照,确定该译本实为由稚吾译本)。
[3]除凌心渤译本外,其他5个译本笔者均已收集到。笔者查询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的许多图书馆,均未见凌心渤译本,本书此处有关该译本的信息来自《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外国文学》(北京图书馆,1987:349)。
[4]本研究只涉及赛珍珠作品在中国内地的翻译。此处为说明1936年中国“抢译”赛珍珠《爱国者》争夺的激烈,亦列举了中国香港光社的《爱国者》中译本。
[5]笔者于2008年10月参加“中国·镇江赛珍珠国际研讨会”期间,就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作品的接受情况对贺祥麟先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他亦告知当年陈嘉先生曾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大一英文”课堂上讲授赛珍珠作品。
[6]据抗战期间援助中国的美国“密码之父”、密码破译专家亚德利(Herbert O.Yardley)在其回忆录《中国黑室》(The Chinese Black Chamber)中指出,1939年重庆的日本间谍“独臂大盗”(One-Armed Bandit)曾以赛珍珠的《大地》英文原著为其密码的底本进行间谍活动(Yardley,1983:101-138)。
[7]胡仲持发表的四篇赛珍珠评论文字包括:(1)1932年《东方杂志》第29卷第1-8号所连载的《大地》胡仲持(宜闲)译本所附《译者的前言》;(2)193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胡仲持《大地》单行本的《序》;(3)专文《〈大地〉作者赛珍珠重来中国》刊于《文学》1933年第1卷第5期;(4)专文《〈大地〉的作者赛珍珠》载于《申报·自由谈》1933年7月30日,署名宜闲。
[8]《大地》的主要人物Wang Lung的中文译名有“王龙”“黄龙”“王隆”等,本书采用“王龙”这一译法。若直接引用他人评论或译文,则沿用他人的译法。
[9]李文俊(1930— ),笔名戈哈,广东中山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译文》及《世界文学》编辑、主编、副编审、编审。中国译协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李文俊负责《赛珍珠反动作品选辑》的大部分编写工作,他在20世纪50—80年代发表了多篇赛珍珠评论文字:(1)专文《美国反动文人赛珍珠剖视》刊于《世界文学》1960年第9期;(2)编写张英伦、吕同六等主编《外国名作家传》(下册,1980)的“赛珍珠”词条;(3)专文《谈谈诺贝尔文学奖》发表于《人民日报》1986年6月30日;(4)编写张英伦、吕同六等主编《外国名作家大词典》(1989)的“赛珍珠”词条。在这些文字中,李文俊对赛珍珠基本持否定、批判态度。
[10]萧梅也翻译了谢尔盖耶娃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950年5月15日的《人民日报》,文章标题为《破了产的“中国专家”——评赛珍珠近著〈一家人〉》。《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译文指明原作者为沙杰耶夫。笔者仔细比对了发表于《文艺报》与《人民日报》的这两篇译文,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应该译自同一篇苏联文章。
[11]赛珍珠小说Kinfolk现一般译为《同胞》。
[12]思慕为刘思慕常用笔名。刘思慕(1904—1985),广东新会人。早年与梁宗岱组织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1945年后任香港《华商报》和《文汇报》总编辑。建国后,先后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等职。197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
[13]1960年《世界文学》发表的这两篇批判赛珍珠的文章当时在美国也引起了一定反响。1960年《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刊登了报道文章《红色中国说,罪恶的赛珍珠》(Pearl Buck Wicked,Say Red Chinese),该文大篇幅介绍了《世界文学》上这两篇文章对赛珍珠的批判(Conn,1996:345)。
[14]1976年,中国台湾的星光出版社出版了林俊德翻译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选集》,收录海明威、赛珍珠、福克纳等8位作家14篇作品,所收录作品与198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生命与爱》完全一致。林俊德乃中国台湾台中县人,翻译名家,译介了不少赛珍珠作品,《赛珍珠短篇小说选》(1974)是其代表译作,广受好评,至1979年已出第8版。
[15]本书此处对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地三部曲》详细情况的介绍,获得了王逢振老师与江苏镇江赛珍珠研究会裴伟老师的帮助,在此特向两位致谢!
[16]该书译自赛珍珠自传My Several Worlds,尚营林等使用的译名与通用的中译名《我的几个世界》稍有不同。
[17]这些译文包括:阳友权、王果爱译《夜班护士》刊于《译林》1992年第3期;吴银根译《心中的秘密》、王守仁译《海浪漂来的女人》、张子清译《纳妾》刊于《漓江》1996年第5期;钱青等译《东风·西风》、汪健译《最后的倾诉》刊于《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
[18]万绮年为赛珍珠在金陵女子大学任教时的学生。《母亲》万绮年译本原于1936年由上海仿古书局出版。由于岁月久远,除上海图书馆外,现在国内外其他图书馆已找不到万绮年译本。时隔近80年后,现居中国台湾的万绮年长子夏尚澄向The Mother版权持有者、英国的一家出版公司预付版税后,将The Mother中文简体字版著作权交予中国大陆。在新版前,他对母亲的译著逐字修订,努力保留原译风格。
[19]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会长由中共镇江市委原副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晓霞担任,官方网站为:http://www.pearlsbcn.org/c/default.asp.近年来,该研究会为推动赛珍珠研究、促进赛珍珠文化遗产的挖掘付出了很大努力。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赛珍珠研究论文集包括:(1)许晓霞、俞德高、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2)许晓霞、王玉国:《赛珍珠研究文集》(内部交流资料),镇江:赛珍珠研究会,2006年。(3)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5)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四辑),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年。
[20]《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赛珍珠研究”专栏开设时间为1992—1997年;《江苏大学学报》(原《镇江师专学报》)从1991年起刊登赛珍珠研究论文,1996年设立“赛珍珠专题研究”专栏,迄今已刊出数十期,刊登赛珍珠研究论文百余篇。
[21]本书此处的统计数据来自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2006年出版的内部研究资料《赛珍珠研究文集》。该文集收录了张艳的文章《1994—2005年CNKI赛珍珠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9年以后的中国内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笔者目前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5月1日。以“摘要”为检索项,以“赛珍珠”为检索词,共检索到论文260篇,剔除掉与赛珍珠研究无关的论文27篇,最后得到的数据为233篇。
[23]这18篇赛珍珠研究博士论文为:(1)徐清,1999,跨文化视界中的尴尬——赛珍珠和中国,南京:南京大学.(2)Yao,Junwei,2000.Cultural Relativism:Pearl S.Buck and Her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3)顾钧,2001,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读解,北京:北京大学.(4)陈敬,2003,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天津:南开大学.(5)高鸿,2004,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6)孙宗广,2008,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论赛珍珠跨文化的民族国家想象,苏州:苏州大学.(7)唐艳芳,2009,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后殖民理论的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8)董琇,2009,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赛珍珠翻译风格探源,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9)李青霜,2010,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苏州:苏州大学.(10)朱骅,2010,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论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的“边疆意识”,上海:复旦大学.(11)唐海东,2010,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上海:复旦大学.(12)魏兰,2013,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土地主题”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3)张莹,2014,超越“传统/现代”认知框架的话语实践——赛珍珠的“乡土中国”书写再解读,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14)王艳玲,2014.后殖民视角下的赛珍珠小说再研究,长春:吉林大学.(15)茹静,2014,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与赛珍珠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上海:复旦大学.(16)龙丹,2014,重述他者与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与民国妇女的跨文化镜像认同研究,北京:北京外国大学.(17)黄橙,2015,“监护人”的焦虑:赛珍珠作品中的成长模式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8)张建琴,2016,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以傅满洲、陈查理及《大地》为例,沈阳:辽宁大学.
[24]姚锡佩的这三篇文章为:(1)《〈大地〉和〈西行漫记〉——赛珍珠和斯诺》刊于《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2)《赛珍珠的几个世界:文化冲突的悲剧》刊于《中国文化》1989年创刊号;(3)《从赛珍珠谈鲁迅说起——兼述赛珍珠其人其事》刊于《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6期。
[25]该文首先发表于1988年12月22日的《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系汤姆森为纪念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50周年所作。汤姆森儿童时代在南京度过,是赛珍珠一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南京居住时的邻居。汤姆森后来又陆续发表了多篇赛珍珠评论文字,是赛珍珠研究专家。
[26]1936年,日本汉学家增田涉看了胡风批评《大地》的文章《〈大地〉里的中国》后,便写信给鲁迅提出异议,鲁迅在同年9月15日回信中说:“关于《大地》的事,日内即转胡风一阅。胡仲持的译文,或许不太可靠,倘如是,对于原作者,实为不妥。”(鲁迅,193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