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一)西方古代管理思想
西方的管理实践和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本部分主要围绕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四大文明古国和文艺复兴时期两位代表性人物来展开对西方古代管理思想的回顾。
古埃及的管理思想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如在金字塔的建设过程中如何统筹布局,如何恰当地分权、集权,以便组织数百万奴隶共同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
古巴比伦的管理思想更多地沉淀在《汉穆拉比法典》中。作为世界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汉穆拉比法典》对各种典型经济活动情形和案件事由的判定,以及对案件相关各方责、权、利的认定,都体现了较高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管理能力。
古希腊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则集中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管理思想。其中,苏格拉底最早关注管理问题,更强调管理活动的普遍性。他认为,不论是在宏观上管理国家,还是在微观上管理家庭,管理活动都是普遍存在的。柏拉图则更多地关心宏观问题,尤其是国家层次的分工问题,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国中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履行统治国家、保卫国家和提供物质生产资料三种职能。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打扰别人。苏格拉底的另一位学生色诺芬则专注于有关农业和家庭的研究。在其代表作《经济论》中,色诺芬高度关注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在讨论家庭内部的分工角色时,他认为主持家务是妇女的天职,家政训练应该成为女子教育中的特别项目。
古罗马的管理思想则尤其体现在其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作战经验上。罗马军队常年东征西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军事斗争管理经验,从而构成了其管理思想的主体。
到了漫长的中世纪,天主教对思想的禁锢使西方文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沉的阶段。直至文艺复兴中后期,西方管理思想才重获新生。其中有两位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政治学的鼻祖马基雅维利;另一位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
马基雅维利是典型的政治学家,也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其代表作《君主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君主,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而“美德”不能决定政治。马基雅维利的理论立场与法家相似:他们都相信“性恶论”并崇尚刚性管理。但马基雅维利更进一步,他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领导者要赢得人民的支持,更要在获得这些支持之后充分利用人民的支持。
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他对经济管理的理念集中在1516年问世的《乌托邦》一书中。他一方面相信长久的社会改善的可能性已经出现,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圈地运动倾轧穷人的愤怒,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不仅鼓吹乌托邦具有平等性,而且还赋予它合理的生产布局和组织,从而实现物质丰盈、6小时工作制,以及每10年轮换一次住宅等各种福利。国家之间的丰盈和稀缺,通过补偿性的分配来加以平衡,一个国家的剩余有一部分赠予其他国家的穷人,另一部分则以适中的价格出售。总之,莫尔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对过度放任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担忧,而更加看重对社会经济的有效管理。
(二)工业革命期间的西方经济管理思想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在工业技术上而且在社会关系上都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小手工业受到大机器生产的排挤,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迅速从以家庭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在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下,效率和效益问题,协作劳动的组织和配合问题,在机器生产条件下人和机、机和机之间的协调运转问题,使传统的军队式、教会式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
1.詹姆斯·斯图尔特
詹姆斯·斯图尔特在176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不仅为理解工厂制首开先河,还阐述了很多极为超前的观念。在理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方面,他创造了一系列纪录:最早提出分工概念,最早讨论工作研究方法和刺激工资制。在经济发展方面,斯图尔特相信具有生产性目标的公共工程能够在劳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创造就业,他建议在生产者与国家之间建立有效的社会契约,国家保护生产者免遭国外竞争的影响,生产者则要向国家缴纳高税,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2.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对管理问题也有诸多见解。亚当·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分工观点。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是:第一,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第二,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第三,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亚当·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3.瓦特和博尔顿
小瓦特和博尔顿分别是蒸汽机发明者瓦特和其合作者马修·博尔顿的儿子。1800年,他们接管了一家铸造厂后,小瓦特就着手改革该厂的组织和管理,博尔顿则特别关注营销活动。他们采取了不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许多管理制度,例如,在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根据生产流程的要求,配置机器设备,编制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标准,实行零部件生产标准化,研究市场动态,进行预测;在成本管理方面,建立起详细的记录和先进的监督制度;在人事管理方面,制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规则;进行工作研究,并按工作研究结果确定工资的支付办法;实行由职工选举的委员会来管理医疗费制度等福利制度。
4.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曾在其经营的一家大纺织厂中做过试验。试验主要是针对当时在工厂制度下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相当低下这一情况而进行的。试验主要包括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条件、发放抚恤金等。试验的目的是探索对工人和工厂所有者双方都有利的方法和制度。欧文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5.查尔斯·巴贝奇
查尔斯·巴贝奇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机械学家。他对管理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他认为,一个体质较弱的人如果他所使用的铲的形状、重量、大小等方面都比较适宜,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可能胜过体质较强的人。因此,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
(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他主张按照对生产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工人的收入应由三部分组成: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按照对生产率所作出的贡献分得的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应得的奖金。
6.亨利·汤
亨利·汤是当时美国耶鲁-汤尼制造公司的总经理。他在1889年发表的题为《收益分享》一文中,提出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收益分享,实质上是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报酬。这样就可避免某一部门业绩好而另一部门业绩差时,实行利润分享制度使前者受损这一不合理现象。他提出的具体办法是:每个职工享有一种“保证工资”;每个部门按科学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7.弗雷德里克·哈尔西
弗雷德里克·哈尔西对管理的贡献也体现在工资制度方面。1891年,他向美国机械工程学会提交一篇题为《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的论文。论文指出了当时普遍使用的三种报酬制度的弊端:计时制对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无激励作用;计件制常因雇主降低工资率而扼杀工人提高产量的积极性;利润分享导致部门间良莠不分,有失公允。他认为,亨利·汤的收益分享虽有改进,但在同一部门中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因而,他提出了自己的奖金方案。该方案是按每个工人来设计的:给予每个工人每天的“保证工资”;以该工人过去的业绩为基准,超额者发给约为正常工资率三分之一的奖金。哈尔西认为他所提出的制度,与当时其他所见的工资制度相比有许多优点:比如不管工人业绩如何,均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计日工资。工人增加生产,就可得到奖金,从而消除了因刺激工资而引起的常见的劳资纠纷。工人奖金仅为超出部分的三分之一,即使工人增产一倍也不致太高,雇主从中还获益三分之二,因而就不会总想削减工资率。以工人过去的业绩为基准,旨在鼓励工人比过去进步。工人所要超越的是他本人过去的业绩,而不是根据动作和时间研究制定出来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