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的过程

三、创新的过程

要有效地组织系统的创新活动就必须研究和揭示创新的规律。美国的创新活动非常活跃,经营成功的3M公司的一位常务副总裁在一次讲演中这样开头:“大家必须以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作为出发点,这就是创新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过程。”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其遵循的逻辑是:学习——批判——创新。对旧事物的否定,创新必定要突破原先的制度,破坏原先的秩序,必须不遵守原先的章程;对新事物的探索,创新者只能在不断的尝试中去寻找新的程序、新的方法,在最终的成果取得之前,可能要经历无数次反复,无数次失败,因此,它看上去必然是杂乱的。但这种“杂乱无章性”是相对于旧制度、旧秩序而言的,是相对于个别创新而言的。就创新的总体来说,它们必然依循一定的步骤、程序和规律。成功的创新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寻找机会

创新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原有秩序之所以要打破,是因为其内部存在着或出现了某种不协调的现象。这些不协调对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或造成了某种不利的威胁。创新活动正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

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存在于系统的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

第一,就系统的外部来说,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变化有: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第二,就系统内部来说,引发创新的不协调现象主要有:生产经营中的瓶颈,一些出乎企业预料的成功和失败,如派生产品的销售额出人预料地超过企业的主营产品。

(二)提出构想

敏锐的观察到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利用机会或将威胁转换为机会,采用头脑风暴、德尔菲、畅谈会等方法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

(三)迅速行动

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提出的构想可能还不完善,甚至可能很不完善,但这种并非十全十美的构想必须立即付诸行动才有意义。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地行动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创新行动的速度可能比创新方案的完善更为重要。

(四)忍耐坚持

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是不可能“一打就中”的,是可能失败的。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创新者在开始行动以后,为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便会前功尽弃。要在创新中坚持下去,创新者必修有足够的自信心,有较强的忍耐力,能正确对待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最后五分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