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本原理

二、人本原理

世界上一切科技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创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的服务、劳动和管理

人本原理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它要求将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1]

劳动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要素之一,劳动者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逐步认识的,这个认识过程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1.要素研究阶段

对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是随着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企业的出现而开始的。比如,管理科学的奠基人泰勒的全部管理理论和研究工作的目的,都是致力于挖掘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他仔细研究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精心设计出最合理的操作程序,要求所有工人严格地执行,而不要自己再去创造和革新。他坚信,工人只要按照规范程序去作业,就能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多的劳动报酬。这样对工人和企业双方都有利。泰勒之后的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这种把人视作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行为研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特别是战后,有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研究劳动者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些研究他们发现,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取决于需要。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基本内容之一。所以,他们强调管理者要从多方面去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引导他们的行为,使其符合企业的要求。

3.主体研究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人们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的经验剖析,进一步认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中国管理学家蒋一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了著名论文《职工主体论》,明确提出“职工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的观点,从而把对职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根据这种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

(1)军事化管理: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

(2)民主化管理:适度分权、民主治厂、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

两条途径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上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后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的主体,使职工处于主动地参与管理的地位。当企业职工受到饥饿和失业的威胁时,或受到政治与社会的压力时,前一种管理方法可能是有效的;而当职工经济上已比较富裕,基本生活已得到保证,就业和流动比较容易,政治和社会环境比较宽松时,后一种方法就必然更为合理、更为有效。

只有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企业各项资源(包括劳动力本身)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才能使企业创造出产品和利润。所以,企业全体职工都有权参与企业管理。企业中的一部分职工(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就是管理。所以,要特别重视非专职管理的职工(普通工人、职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问题。具体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三种形式应当是最基本的。

(1)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职工代表在董事会和管委会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与其他代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2)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职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应占有名额,享有监督企业日常经营的职权。

(3)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劳动者最了解自己参与生产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参与日常生产管理时应有更大的发言权。

吉利公司的人本管理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成立于1986年,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现资产总值超过340亿,总部位于浙江杭州。2009年收购了澳大利亚DSI公司,2010年成功收购全球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秉承“快乐人生,吉利相伴”的理念。吉利公司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

吉利集团投资数亿元创办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众多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的任用:吉利公司联手吉利教育推出GM1000计划(千名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针对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育。吉利集团经过大胆尝试、锐意改革,彻底告别传统家族式管理体制,引进了徐刚、柏杨等职业经理人和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在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看来,领导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他认为只有把领导者置于员工的监督下,才能让员工心服口服。为此他在企业管理中扩大普通职工的话语权,让一线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李书福认为,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整个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此外,如何培养、选拔基层干部,如何发现、重用基层人才,是每一个领导的责任。正是由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企业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职工队伍的状况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三)使人走向完美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争论,不论在古今中外的伦理思想中,还是在现代管理学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都可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支持或反对的论据与事例。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善或恶的人,人性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而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以人身依附作为建立正常关系的准则,并且以是否完全遵守这一准则作为评价人性是否完美的标准。管理建立在一方完全无条件服从另一方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利己本性为基础建立了商品经济关系,“利己”和“守信”成为其基本准则,管理也是建立在这一准则上的。在社会主义,理论上讲是完全平等的友爱关系。实际上由于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传统的思想意识尚有较大影响,因此,管理所面临的人性状况极为复杂。

事实上,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同时,管理者行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只有管理者的人性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才能使企业职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全面发展,而职工队伍的状况又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四)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2]

我们说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当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人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且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为之服务的用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户是企业存在的社会土壤,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我们知道,作为商品生产者,企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企业自己或企业职工对某种产品的直接使用或消费,而是为了通过这些产品的销售获得销售收入,旨在补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后实现利润。只有实现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企业才能获得继续生存的权利或发展(在更大规模上生存)的条件。销售收入与利润的实现是以市场用户愿意接受和购买企业产品为前提的,而用户是否愿意接受和购买企业的产品,则取决于这些产品的消费和使用能否满足他们希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因此,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实质是企业实现其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方向。由于人的社会发展通常需要借助物质产品的消费来实现,因此,为广义的人的发展服务的企业经营及管理,不仅要研究作为社会成员的消费者已经表现出的需求的特点,更应重视那些尚未被消费者认识的新产品的开发,以帮助消费者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2)企业还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消费者使用本企业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的实现条件。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不是为了这种产品的物质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这种产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为了保证产品的使用价值能充分实现,消费者不仅要求企业提供符合需要的产品,而且要求企业提供与其使用有关的各种服务。

(3)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使消费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货币购买力,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满足更多的需要。

因此,为用户服务,还要求企业在提供的产品品种对路、功能完善、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提供使用方法培训和指导、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修理等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