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原理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它既可以应用于自然和社会,又可应用于大小单位组织的人际关系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管理对象都看成是特定的系统。组织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对管理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把握住管理的每一个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实现系统化的管理。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系统内的个体按自然法则存在或演变,产生或形成一种群体的自然现象与特征。人造系统,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系统内的个体根据人为的、预先编排好的规则或计划好的方向运作,以实现或完成系统内各个体不能单独实现的功能、性能与结果。
(二)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
集合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例如,一个典型的大型工业集团企业系统通常由研究开发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生产及生活服务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等组成。
2.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例如,一个机械加工车间是由一些机床组成的,但仓库里堆放的一群机床不能构成车间,必须按工艺要求把机床按一定顺序排列,把它们开动起来才能成其为车间,各车床之间就有一定的关系。
3.层次性
任何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低一级的要素是它所属的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是相对的,就自然界而言,从宇宙大系统到基本粒子系统,存在着若干层次,各层次之间又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当我们面临一个复杂系统时,首先,应搞清它的系统等级,明确在哪个层次上研究该系统。其次,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把系统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把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层次间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各层次能够有机地协调起来。例如,工厂的车间相对于工厂系统来说是子系统,相对于班组子系统来看又是母系统;工厂相对于公司系统来说也是子系统。系统与子系统是相对而言的,而层次是客观存在的。
(三)系统原理要点
1.整体性原理
系统的整体性又称为系统性,通常理解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是说,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它表明要素在有机地组织成为系统时,这个系统已具有其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质,其整体功能也不等于所组成要素各自的单个功能的总和。比如将建筑上用钢筋、石头、水泥和黄沙混合起来,可以支撑高楼大厦,产生的力,比单独存在时不知要大多少倍。
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说,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这里的“大于”,不仅指数量上大,而且指在各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后,产生了总体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这种总体功能的产生是一种质变,它的功能大大超过了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因此,系统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否则,就要削弱整体功能,从而失去了系统功能。
2.开放性原理
任何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生存。
(1)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只有当系统从外部获得的能量大于系统内部消耗散失的能量时,系统才能克服熵而不断发展壮大。
(2)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交流,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命,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绝对不能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世隔绝地去搞管理。
3.动态性原理
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系统内的联系就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系统的功能是时间的函数,因为不论是系统要素的状态和功能,还是环境的状态或联系的状态都是在变化的,运动是系统的生命。例如,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为了适应外部社会经济系统的需要,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功能,而企业内部各自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必须随之相应地发展变化。企业系统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经营方针、管理方法等都具有很强的时限性。
4.环境适应性原理
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现实中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必须相应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系统就会丧失生存的条件。
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那就是改善环境。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系统,系统可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环境。
学习资料
图书馆的系统原理分析
如果将图书馆作为一个完整系统,依据现代管理的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系统要素方面:即构成图书馆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相关条件;
(2)系统结构方面:即图书馆各部分的组成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3)系统功能方面:表现为图书馆系统整体和局部功能的总和;
(4)系统集合方面:揭示维持、完善与发展图书馆系统的源泉与因素;
(5)系统联系方面:研究图书馆系统与其他系统间以及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相互纵横的联系;
(6)系统历史方面:展示整个图书馆系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其一般的历史规律。
同样,图书馆系统也包括不同层级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都各司其职。高层级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的整体目标,向下一层级发出指令,最后考核该层级指令执行的结果,同时解决下一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或矛盾;低层级的子系统要对上一层级子系统负责,协调相关层级子系统共同完成任务。从系统原理的观点出发,图书馆管理者必须重视各层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制定适当的管理制度,从图书馆工作目标出发,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理顺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防止各部门由于职责不清导致互相推诿,影响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