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现代化城市建筑与历史文物古迹在这里交相辉映。浦东自唐成陆, 向海而生。在依水而兴、 因盐而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纯朴的浦东人,不仅凭借“三刀一针”创造了上海开埠以来城市建筑的历史传奇,也留下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涌现出张闻天、宋庆龄、黄炎培、胡适、傅雷、黄自以及吴昌硕、钱慧安、王一亭、江丰等历史文化名人,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成为浦东的记忆载体。记录了浦东由古至今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诸多信息,成为人们了解浦东历史的窗口。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浦东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考验,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梳理清查不可移动文物。2017年以来,在普查的基础上公布了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372处,包括之前公布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3处,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总计4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文物保护点372处。浦东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上海市总量的13%,位列全市第二。浦东非遗保护项目种类多、体量大、形式多样。截至目前,全区现有70个项目已列入保护名录体系,在全区36个街镇中, 已有27个街镇立项保护,覆盖率为75 %。其中,有国家级项目8项,上海市级项目29项,浦东新区级项目33项。全区现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3名(7人已去世),其中国家级5人,市级46人, 区级82人。现有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5个, 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3个, 区级非遗保护传习所9个,涵盖学校、社区、文化团队等各个领域。每年开展不同主题、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展示活动,非遗进社区、校园、机关、军营、地铁等“五进”活动。

浦东融汇中原及沿江、沿海文化和吴越文化,形成了上海原住民文化。经过历史的积累和裂变, 以海派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并蕴含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特征,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我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浦东文物保护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建立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文物登录制度;创新文物宣传方式方法,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推动“文物跨界”产业更具规模;鼓励文物利用,打造文物利用新局面;充实文物安全评估、保护修缮专项资金;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深化保护理念, 以呼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修订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扶植和管理办法, 以及相关保护条例,加强制度化建设;振兴传统工艺、着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浦东非遗人才研培计划;启动浦东非遗抢救性保护记录工程,完善非遗数据库,科学推进数字化保护工作;着力打造非遗精品、开展品牌特色活动,不断渗透于文创开发等相关领域; 以历史文化名镇为依托,加强浦东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大力推进非遗文化传播工作。

根据“人文浦东工程”的任务要求,我们将近年来浦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以丛书的形式结集出版,既是对以往“浦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结与展示,也是对未来“浦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展望与思考。希望以此丛书的出版为契机,把浦东“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同时,进一步推动整个保护工作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留住浦东历史,展现浦东文化”是“人文浦东”工程的主要目的。黄炎培先生曾说,川流不息浦江东,沙里淘金责任重。我们深信,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的关心支持下,承担着先行先试国家战略重任的浦东新区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浦东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探索新路径、展示新形象、实现新作为,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永恒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