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绒绣
范碧云
范碧云(1923.1—2014.5),浦东新区高桥人。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绒绣,又称绒线绣,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这种绣艺在19世纪40年代由欧洲传入上海,并经由上海绒绣艺人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绒绣。抗战时期,上海绒绣艺人刘佩珍首先运用绒绣拼色工艺,解决色彩过渡的难点,创作出第一幅人物肖像《高尔基》。 1949年5月,高桥人张秀涛、张鹤鸣父子成立“鹤鸣花边刺绣工艺社”发展绒绣业务,加工绣女达300多人。1953年高婉玉绣制《斯大林像》,首创自行染色、配色和劈线、拼线、加色等技艺,解决了绣制人物肖像时色彩转折过渡的难题,并把这些技法运用到风景等画面上。
2007年3月,“绒绣”被批准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6月, “海派绒绣”被批准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5月,“上海绒绣”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范碧云1945年随公公张秀涛和丈夫张鹤鸣在上海谦礼洋行学习网花和绒绣花片的制作技艺,并开始承接绒绣加工业务。后因业务发展需要,对高桥镇及周边地区的妇女进行培训,培养绒绣女工,发包绣片加工。1949年5月协助丈夫开设“鹤鸣花边刺绣工艺社”,经营绒绣业务,从事绒绣的设计、出样、配线、收发、培训等工作,为高桥地区的绒绣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鹤鸣花边刺绣工艺社”与高桥刺绣供销合作社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二十九绣品生产合作社。1966年第二十九绣品生产合作社改名为上海红卫绒绣厂,1981年上海红卫绒绣厂又改名为上海东方绒绣厂。范碧云从未离开绒绣生产第一线,一直担任技术员工作,辅导新人学习绒绣制作,创造出新针法,广泛运用于绒绣艺术品制作中。曾参与制作《天安门》《刘少奇在安源》《六亿神州尽舜尧》等大型绒绣作品。因响应“有技术的退休工人应发挥余热”的号召,1993年70岁时才从东方绒绣厂正式退休。在上海绒绣申报区、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和高桥绒绣馆筹建等各项工作中,都倾注了这位绒绣老艺人的心血。2014年5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上海绒绣
包炎辉
包炎辉(1948—),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市工艺美术学会纤维专业主任。2000年,创建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兼艺术总监。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包炎辉1964年开始从事工艺美术金属雕刻,1984年开始从事绒绣艺术,曾先后在上海红星绒绣厂、上海海石工艺品有限公司、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工作。任绒绣艺术新品创作设计、绣稿处理、组织绣制、技术指导、色彩调整和多人合作绣制的接色协调及大型作品裱装上墙等技术处理,并进行绒绣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等工作。在洋泾街道支持下,主笔撰写申报书,联合成功申报区、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参加绒绣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的传播和传承工作。悉心研究中外绒绣发展史和绒绣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跨国、跨界绒绣的题材、品种和技艺,进入《中华手工》“蓝皮书”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百强榜。
33年来,包炎辉先后筹划领导和组织制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绒绣艺术作品30多幅,代表作: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的《上海外滩夜景》《浦江两岸尽朝晖》,重庆厅《山城夜景》,国宴厅的《万里长江图》,澳门厅的《中西荟萃·澳门之夜》;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第一接见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外交部南楼多功能厅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河南省黄河迎宾馆的《嵩岳秋色》(面积达106m2,创上海绒绣之最)等。对《孔雀石》《苍鹭》等绒绣现代装饰壁挂和三维绒绣空间装置艺术进行不断创意和设计探索,曾会同市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策划召开“百年绒绣艺术研讨会”。多件绒绣作品获得各项金、银、铜奖,其中上海绒绣“自嘎绣”获上海民族、民间、民俗博览会“非遗”技艺“推广奖”,本人先后曾三次获得市政府的荣誉证书。有的作品作为国礼馈赠给友好国家,有的作为艺术珍品被博物馆、企业或个人收藏。为迎接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包炎辉花了5年时间,组织、策划、绣制39幅《世界遗产在中国》; “5·12” 汶川大地震后,精心策划、设计指导绒绣艺术品《最美丽的谢礼》,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军营救郎铮的感人场面。作品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解放军报》作了特别报道。
在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支持下,2011年成功编撰出版大型绒绣画册《绒绣艺术·上海绒绣》和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上海绒绣》。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帮助支持下,出版中国手工艺名师传习双语教程《上海绒绣》,并于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2015上海书展”上签名首发。配合市文教办、市工艺美院委托的《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教育师资研培基地》项目浦东点的绒绣师资培训;为浦东新区残联举办残疾人士上海绒绣培训班(洋泾八九一公益坊)开课;配合乐爱社工探索上海绒绣针法启蒙培训班(金杨阳光家园)开课。为华东师大社会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电影艺术学院的师生讲解传播上海绒绣,并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24名大二学生合作开展为期32课时的绒绣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还参与大世界重新开业活动和其他非遗展演。
上海绒绣
汪振男
汪振男(1959.2—),上海市杨浦区人。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被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汪振男14岁起师从徐涵(陈逸飞、夏葆元的同学)学美术,17岁起师从范碧云(绒绣传承人)、许玉红学绒绣艺术。毕业后进入上海东方绒绣厂绒绣艺术工作室工作。1991—2009年先后在红星工艺品有限公司和上海浦东华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从事绒绣艺术品制作。2002年起,汪振男在上海浦东华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在上海高桥绒绣馆工作期间,带徒弟何冬梅传授绒绣技艺(2016年何冬梅被命名为《上海绒绣》浦东新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9月至今在高桥绒绣馆担任绒绣艺术品指导老师。
汪振男擅长绒绣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几十年来在绒绣的题材、创意、技法上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立意深远、题材新颖、形式多变、绣法灵活、用色丰富、细腻传神。把绒绣传统的制样和艺术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油画的手法通过飞针走线层层覆盖揉进了作品中,更是揉进了自己的激情,作品会带给人和油画相似而又不一样的微妙的艺术冲击力。
汪振男的代表作品有:《邓小平在三十五周年国庆盛典上讲话》,在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邓小平风采刺绣艺术作品展”展出,并于1998年2月16日刊登《解放日报》头版;作品《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2000年10月获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创作奖,2004年2月又获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奖;作品《永恒的梦幻—杰克逊》,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展出并被收藏;作品《临危受命—奥巴马》,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展出并被收藏;作品《汶川的希望》,2010年8月22日在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首展,2010年11月刊登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编的《上海工艺美术在世博》的首页,2011年10月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2011年10月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2012年11月作品《父老乡亲》获上海职工文化艺术展优秀手工艺作品奖并刊登于《新民晚报》。
汪振男先后接受过上海电视台、《浦东时报》《新民晚报》等媒体的采访,并拍摄绒绣专题纪录片。其作品2010年在浦东三林“三民馆”参加展示6个月;2011年在浦东图书馆“脉动江东”展示1个月,并参加杭州举办的第十二届2011年“天工艺苑·百花杯”展示。
汪振男从2009年起被聘为高桥绒绣传习所辅导老师。
上海绒绣
王丽萍
王丽萍(1962—),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丽萍从事绒绣34年,在师傅的带教和自己的努力下,绒绣技艺不断提高,并逐渐得到灵感。进黎辉绒绣公司后担任染色工作,边学边染,为全面掌握绒绣的各项技艺,在色感、层次、明暗方面有更深的感悟。代表作:《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共一大会址》《千树禅声落日中》等。
王丽萍的作品特色鲜明,工艺精湛,多次获奖。《上海外滩夜景》90 ×174厘米,花片重2.14公斤,用了24.5万针。作品取材于欧阳鹤先生的摄影照片,采用11 S/4纯羊毛绒绣和1英寸10目棉纺网眼底布为原料。在绣制作品过程中按彩色照片分色,手工染色近千余种色线,不断运用劈线分股、排列组合、拼色捻线成无数复色线、全针和半针混合绣制等绒绣特殊艺术语言,用寒暖线色交接完美地表现了上海外滩光影流动、变幻奇妙的夜空;同时,将灯光下的不同风格的万国建筑楼宇形体间的层次和波光闪动的江水以及楼宇在波纹中的倒影都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作品获2004年西湖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并入选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2007年被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评审认定为第二届“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平遥古城·市楼》作品虽然构图简洁、画面不大,但层次清晰、色彩丰富。绣制者运用大量细针、半针精雕细刻屋檐群塑和楼廊空间,以其罩、克、嵌等精湛的技艺生动展现了平遥市楼的风貌。整幅绒绣十分注重用色艺术,为表现古城建筑正方端庄和精致对称布局,用色斑斓浓重、古色古香,给人以质朴纯正感。更令人惊奇的是画面上骑车人、车辆、红灯笼等配景物,仅用几针润色就让作品惟妙惟肖,给古城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2011年获第三届“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绣制的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克服了兵马俑1号坑俑军士兵人物多、头脸小、绒线粗难以表达的困难,在同类色系中色彩对比和高光处理得当,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整个画面气势壮观,人物栩栩如生。其整体俑坑呈长方形军阵,气势宏伟,布局严密,塑造逼真,刻画精细,显示了独特艺术魅力。为表现秦俑军阵壮观场面,绣制者借鉴油画艺术手法,注重排列组合和层次变化。俑军士兵多而小不同神态和动态,通过劈、克、罩、拨等手段进行细腻刻画,注重随身武器、物件精心绣制,以增强绒绣画面征戮氛围,工艺精湛、形象逼真,让人们感受历史的真实。
王丽萍还参与多人合作的大型绒绣绣制主要部位的作品有: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西大厅)《万里长江图》、香港厅《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景》、安徽厅《黄山日出》,以及河南省黄河迎宾馆的《嵩岳秋色》等。
上海绒绣
许玉红
许玉红(1951.3—),浦东新区高桥人。2014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被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66年春,16岁的许玉红进入上海红卫绒绣厂(东方绒绣)从事绒绣艺术品制作,在此期间曾多次被领导委派,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绒绣组协同制作大幅绒绣作品,并得到绒绣前辈高婉玉、张梅君老师的指导。
1979年夏,时年29岁的许玉红,因上海市手工业局领导点名,代表上海绒绣行业技术新生力量,同高婉玉、张梅君、夏葆元一行四人,出席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上海绒绣技艺的提高与发展》的发言,在大会闭幕式上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会后,即被吸收为上海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同年被任命为技术员。1992年被任命为工艺师。
1981年,许玉红随上海丝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与工艺美术公司联合举办的赴香港展销会作绒绣示范表演,获得当时香港媒体的大幅宣传报道。1982年至90年代初,她虽负责厂绒绣艺术品组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工作,但其间并没有停止过绒绣艺术品的制作。她不仅自己精心设计、制作每一幅作品,还热心指导帮助组里的同事,认真把好质量关,先后多次被评为局、公司质量先进,所负责的艺术品组获得“优良产品证书”荣誉。90年代中叶,许玉红被沪上一家专做工艺品的外资企业聘用,担任该企业绒绣部门的技术总监。至2009年春,高桥绒绣馆成立,她肩负起了绒绣的传承使命,在高桥绒绣馆从事绒绣艺术品的传承与展示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她被派往公众参与馆,向国人、向世界展示上海绒绣艺术的魅力,让世人领略上海绒绣传承人的风采。现在,她作为绒绣传承人、高桥传习所辅导老师,除了每年不断推出新作,还热心指导热爱绒绣的新人。
许玉红从事绒绣工作50年,擅长绣制人物肖像,善于在明暗、颜色变化上下功夫,特别在刻画人物眼神、面部表情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绒绣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所绣的照片肖像有毛泽东、周恩来、小常宝等;世界名画有《阅读者》《蓬巴杜夫人》《戴手套夫人》等。这些作品,几乎每一幅都受到行业上下的好评。其中,有的作为礼品,有的作为出国展品,有的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有的参加全国绒绣百花奖评比。
其代表作品有《卷发男孩》《敦煌眷属》《水乡古镇》《女孩》《拾麦穗》等,其中《卷发男孩》1983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敦煌》2016年荣获上海工艺美术精品奖。她先后带徒5人,至今有2人仍活跃在绒绣艺术品行业,成为行业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