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编织技艺
庄金生
庄金生(1933.3—),浦东新区泥城镇人。2016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芦苇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芦苇是沿海地区最普通的一种植物,浦东当地人称其为“芦头”。 300多年前,滩涂湿地的先民就开始用它编织物品,芦苇编织成了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
今年85岁的老人庄金生,从十几岁学艺开始,守护芦苇编织这门技艺已有70余年。“过去种地都要穿自己编的草鞋,舒服又暖和。”庄金生回忆。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曾经家家户户都不陌生的芦苇编织品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芦苇编织也逐渐失传。2015年,芦苇编织技艺成功申报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而他也成了这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继承传统,创新发展,这是庄金生几十年来的追求。对芦苇编织的创新源自一次机缘巧合。2009年,泥城小学的老师找到庄金生,希望他在课余时间教授小学生一些编织技艺,让他们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于是,庄金生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创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时逢上海世博会召开,他尝试着制作了吉祥物“海宝”与“中国馆”模型,没想到作品一亮相,便深受师生的喜爱。学校特地开设了“芦苇作坊”,邀请庄金生每周为孩子们授课。除了教授小学生以外,8年来,庄金生几乎每周三都会骑车去泥城镇的“阳光之家”,教授编织课。每到暑期,泥城文化中心会开设兴趣班,由庄金生对学生们进行指导。他不仅在学校里普及芦苇编织技艺,还多次参加由区非遗指导中心举办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特别是由泥城文化中心选送的作品《芦苇编织》,在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手工大赛浦东新区复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参与市级评选资格,并被《浦东时报》摄影报道。
芦苇编织技艺
唐永恩
唐永恩(1950.7—),浦东新区书院人。2016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芦苇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书院地处沿海,土壤和气候都非常适宜芦苇生长,每年都盛产芦苇,不少百姓待秋收之后,农闲之时编织芦苇制品出售,贴补家用。芦苇编织也就在此时发展和流行。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用芦苇编织的用品依然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家人编织芦苇制品由来已久。从唐永恩的爷爷唐土生那一辈开始就已经拜师学艺。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会编织芦苇制品也算是一门养家糊口的好手艺活。唐家第一代制作芦苇编织用品起自民国初期,由于当时战火纷飞,曾一度停止。1949年后又重新开始,由唐家第二代传承人唐梦祥接手,并在自己家中开设了一个家庭小作坊。唐永恩从16岁中学毕业后就跟随自己的爷爷和父亲学习编织技艺,从最初的学习扎芦苇扫帚开始,慢慢学习编织既保暖又防滑的芦花鞋、晾晒各种海鲜及蔬菜的芦苇帘子、各式各样芦苇篮等。40几年来,他始终坚持如一,除了日常的农作外,芦苇编织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芦苇编织成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此,唐永恩根据芦叶的特殊性质,结合人们对工艺观赏品的需求,研发出多种芦叶编织工艺品。他根据芦苇的自然特性并加以改良,开发出新型的果篮、家庭装饰的花瓶、江南水乡的芦苇船、具有儿童特色的各类动物玩具以及各种生活用品。这些编织品都具有轻便耐用的特点,而芦苇编织的各种小动物和工艺品生动活泼,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颇具现代审美艺术特征。另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唐永恩提炼了穿、戳、捻、揉等工艺手法,形成独具特点的海派特色。
为了完整保留和传承芦苇编织技艺,唐永恩进入学校、企业、村居,在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一小时民俗文化传承”培训班,参训人数有200余人。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新区及各街镇组织开展的各类非遗展览活动,传播芦苇编织技艺,用自己的双手留住历史、留住对芦苇深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