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凿纸技艺

传统凿纸技艺

叶引军

叶引军(1961.11—),浦东新区书院人。17岁高中毕业后就跟随姑父学习凿花技巧。2018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传统凿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凿纸,始于明代,到了清咸丰年间,依托道教的兴旺使其技艺得到相应发展。据《书院镇志》记载,凿纸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礼仪中的丧葬及祭祀,俚人谢世,无论做“七”、扎“库囤”、“烧纸”时都需要纸扎凿纸艺人前来制作纸船、纸屋、纸轿,等等,而这些制品上全部都有各式各样繁复精美的凿纸图案作为装饰。于是,在当地出现了第一代匠师唐阿二,唐阿二又传至第二代匠师瞿根祥。

叶引军从17岁开始跟随姑父瞿根祥学习凿纸技艺,至今已有40年的时间。这么多年他一直从事并且从未放弃,凭着手中的一把刻刀,逐渐掌握了凿纸艺术的基本功:首先,既要熟悉传统图案,又要构思新颖、独具一格,刀功扎实、“凿、刻、旋、捻”运用自如;其次,在“扎、凿”纸品时必须统盘考虑,外形尺寸和制品组合要层次分明。图案选择既要注意布局,又要想象丰富,或是八骏奔腾,或是花中蝴蝶,或是金鸡报晓,或是吉象游云;无论是人物山水、花卉胜景、琴棋书画、百结回纹,都须细细盘忖,或以立体纸扎、或以平面凿刻、或以动姿旋转、或以静态黏贴、或作镶边插花、或作镂空雕琢,一切的一切,都要独具匠心、布局得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叶引军平时注重积累,学习书法,学点诗画。制作时,还要考虑工场与展示的地方太小,太大了,防止门口里搬不出;太小了,未能入人眼帘。为了坚持传统的凿纸技艺,叶引军严格遵循古法,不采用机打的方式,坚持传统的手工制图,人物、风景、草木、虫兽等等,皆过目便了然于心,凿于纸上。因此,可创作的作品千千万万,绝不单一重复,创意无限,从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凿纸的可持续性发展。

叶引军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凿纸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在文化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开设“非遗大课堂”、“一小时民俗传承进校园”——传统凿纸制作培训班等等,共计参训人数达300余人。同时,受邀参加浦东新区及各街镇组织开展的各类非遗展览活动,如三林民俗文化节非遗展览、世界小姐看非遗活动、非遗进军营、非遗进校园活动,书院镇第一届、第二届非遗保护日活动等,为传承传播工作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