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王森林

王森林(1940—),浦东新区川沙人。上海市丝竹协会理事,上海市非遗传承单位铁沙国乐社现任社长。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铁沙国乐社于1941年由蔡凯声创立,蔡先生精通二胡、琵琶等乐器,有反弹琵琶之美誉。王森林在还是个中学生时,便已开始学习二胡,并打下了扎实的乐理基础,其后于1991年6月加入铁沙国乐社,学习鼓伴技艺近十年之久。学艺期间,经由时任铁沙国乐社社长范伯良先生指导,并不断向乐队其他老师虚心学习,如今已熟练演奏二胡、扬琴、中阮、三弦、秦琴、鼓板、中胡等乐器,对江南丝竹的演奏技法可谓了如指掌。

铁沙国乐社现有成员30余人,在王森林的带领下,乐队成员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近一半成员在刚加入乐队时对江南丝竹仅仅是一知半解,通过王森林的耐心讲解和指导,已学会了《中花六板》《欢乐歌》《三六》《云庆》《行街》《慢六板》《慢三六板》和《四合如意》等江南丝竹八大曲。目前乐队中大部分成员都已能够熟练视奏,其中一部分甚至已能熟练背奏。

铁沙国乐社于2005年参加上海市丝竹协会举办的上海江南丝竹展演,获得优胜奖。2009年参加上海市丝竹协会和上海民乐爱好者协会举办的“高东杯”民乐比赛,荣获“高东杯”奖杯和优秀表演奖。2010年参加“浦东川沙杯”江南丝竹邀请赛,获得优秀演奏奖。2010年参加川沙新镇“十佳”优秀团队评选,荣获“十佳团队”荣誉。2012年参加上海市丝竹协会、复旦大学举办的新年音乐会,获得优秀奖。2015年参加第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上海地区选拔赛,荣获银奖。2016年参加“川沙杯”江南丝竹邀请展演,荣获金奖。

在王森林的不懈努力和有效领导下,铁沙国乐社荣获了多项区、市级嘉奖。同时,王森林亲力亲为对几位有基础技艺的学徒加以重点培养,以确保江南丝竹这项传统技艺能够顺利传承并发展下去。王森林还热心公益表演,经常去社区和学校演出,受到居民和学生的普遍好评。通过公益表演,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了解江南丝竹,喜爱上江南丝竹,可谓对江南丝竹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江南丝竹

沈惠君

沈惠君(1945.2—),浦东洋泾镇人。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沈惠君出身民乐世家,祖父沈允中在民国时期就组织“清音班”开展丝竹活动。《黄浦区志》记载:民国十六年沈允中、沈家麟兄弟俩组织“清音班”,民国二十六年沈允中之子沈远根、沈福根、沈稼苑组织了梅友国乐社,同时兴起的有“怡和”、“松园”等国乐社。这些音乐社团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培养了不少国乐人才。沈惠君从记事起,家中每日乐声不断,琴瑟和鸣。在父亲和家庭的感染启蒙下,沈惠君随父亲学习琵琶。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来上海招收学员,她与堂弟沈惠岐(扬琴)及后来成为丈夫的唐文德(二胡)同被录取。然而,由于政策变化等历史原因,文工团学员班停办。但她在大哥与小哥的指导下仍坚持学习,学会了多首琵琶独奏曲。

改革开放带来新气象。为了纪念祖父辈们(特别痛心于早逝的父亲),继承他们对丝竹的爱好,1983年沈惠君发起组织丝竹活动,为丝竹爱好者提供场地(当时在洋泾东镇老街东镇居委会内),开展丝竹演奏活动。各路丝竹爱好者及朋友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为有这样一个活动场所而兴奋(因为当时组织这样的活动的场所太少了),影响很大。

沈惠君退休前在洋泾街道文化站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负责社区文化协调事宜,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群众文化活动,并做好各项活动的资料档案工作。退休后受聘于洋泾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并把洋泾江南丝竹乐队带进了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在街道及服务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给乐队提供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其间乐队也几经搬迁,但还是想方设法不使之散伙(在自己家中、在小区会所),把丝竹的脉络延承下来。2007年,在街道及文化站领导的重视下,乐队搬回洋泾文化站“李氏民宅”,在其茶室开展活动。2009年,街道及文化站提出申请,申报洋泾街道为非遗项目《江南丝竹》保护单位。沈惠君为此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顺利通过了区级、市级的申报。她还为洋泾丝竹行第二张CD题名:“泾韵丝语”——洋泾的音韵丝竹的语言

题诗(根据乐曲内容):

泾水长流颂盛世碧海银波粼万顷

春江花日迷人景孔雀湖畔尽欢乐

万众祈福国民安桂子飘香迎华诞

江南丝竹

杨月祥

杨月祥(1935.8—),浦东新区祝桥镇人。曾任祝桥清竹民乐队副队长、祝桥镇民乐队队长。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祝桥镇素有“丝竹之乡”美誉。祝桥镇的江南丝竹按历史记载,起源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当时的居民在盐事家事外的茶余饭后,夏秋乘凉时,按“工尺谱曲调”拉拉、弹弹、吹吹,自得其乐,三三两两分散活动。清代中叶,会的人多了, 自然形成了七八人形式不拘的清音班班子。祝桥地区的丝竹, 乡乡有清音班,队队有丝竹声。以前,号称南有琵琶大王王保根,北有胡琴大王张雅根。祝桥地区有着深厚广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浑厚的丝竹沃土。

杨月祥从小受丝竹的影响;进入中学,又受到会丝竹的班主任老师的熏陶,使他爱上丝竹。20世纪60年代末,杨月祥师从上海派琵琶教育家、演奏家顾凤滨;80年代,又拜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浦东派琵琶传承人周丽娟为师。融上海派、浦东派两者为一体,文曲悠扬柔美,武曲雄伟激昂。两位老师的教学严格严谨。杨月祥从基本功开始,弹、跳、滚、轮、扫、拂、吟、揉、捺、打等左右手技巧,细心领会老师传授的要点,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琴艺有了质的飞跃。

杨月祥参与演奏和创作的曲目多次获奖。1974年上海市文艺汇演,杨月祥参加了南汇县文化馆民族管弦乐队参赛演奏民乐大合奏《围垦大军战狂澜》荣获一等奖。在1976年南汇县民乐比赛中,获得琵琶独奏比赛二等奖。1978年杨月祥创作的江南丝竹交响轮奏曲《江南随想曲》,在南汇县民乐比赛中获得创作、演奏铜奖。杨月祥所参与的祝桥民乐队还先后于1999年、2000年、2001年参加市级江南丝竹比赛,其参赛曲目《春江花月夜》《芦柴花》《苏堤漫步》《春到江南》等均获最佳演奏奖。

在祝桥民乐队中,杨月祥负责每周五下午的民乐、江南丝竹活动。每周五除了夏天高温期间放假两个月外,风吹不散、雷打不动进行民乐、江南丝竹交流活动。届时,除了本地的丝竹朋友外,还有川沙、张江、三林、六灶、惠南、北蔡等地的江南丝竹朋友来民乐队相互交流,切磋技艺。

近年来,杨月祥还每周六、周日教学生弹琵琶,学江南丝竹乐曲和独奏曲。学生们每年8月参加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考级,有时还参与各种民乐比赛,很多学生获奖。2012年7月,由杨月祥所带学生陈钰清、王奕婷、朱玮瑶、倪哲渊在“第七届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亚洲半决赛”上获银奖。2013年7月,朱芷妍、陆芬妮两位学生参加“2013年中华之星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展评活动”,荣获琵琶项目青年组金奖。

江南丝竹

陈大志

陈大志(1969.1—),浦东新区祝桥镇人。1984年至1990年在祝桥镇文化站工作,2007年起担任祝桥镇民乐队队长。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祝桥的历史上,祝桥镇的江南丝竹以丝(二胡、京胡、琵琶、三弦等)竹(笛、箫、笙等)为主的民间器乐演奏的民乐亦称为国乐,俗称为“清音”、“江南丝竹”,先后有过“竹桥国乐班”、竹桥青年联谊会、祝桥清竹民乐队、祝桥镇民乐队等。在这期间,祝桥的老百姓深受其益,婚庆喜事,重大节庆都少不了这支队伍。尤其在1976年后,江南丝竹在为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时,顺应时代节拍,广泛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排过戏剧,谱过曲调,以新型的演奏参加社会的各项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是祝桥的一朵奇葩。

陈大志1984年师从周浦镇二胡高手陈奇观学习二胡;1985年师从二胡演奏家陈正中教授;1987年又向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永德学得二胡演奏艺术的真谛,成为南汇地区二胡出类拔萃的好手。他的技艺特点是:演奏古曲、慢曲时,文中带静、静中带幽;演奏中快曲目时,快而奔放、急而不躁。1989年1月,在安徽芜湖市和平大戏院与著名喜剧演员游本昌先生同台演出,独奏一曲《赛马》获得满场喝彩。2000年在南汇区乐器比赛中以一曲《喜送公粮》荣获一等奖;2008年在东方航空公司器乐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08年在南汇区器乐比赛中以一曲《洪湖人民的心愿》获得二等奖。祝桥民乐队分别于1991年、1999年、2000年、2001年在市级江南丝竹比赛中,参赛曲目《春江花月夜》《芦柴花》《苏堤漫步》荣获最佳演奏奖。从2010年开始,陈大志感受到自身能力有限,就请来了恩师二胡演奏家陈正中教授、杨琴演奏家钟鸣副教授为祝桥镇民乐队排练江南丝竹,并请青年二胡演奏家钟笑天为乐队作示范演奏以及名曲独奏,让祝桥地区的江南丝竹演奏得到很大提高。2013年10月,在济南举行的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比赛中,为获得全国群星奖的优秀节目宣卷《都市里的女村官》担任伴奏。

陈大志除了自己演奏二胡之外,还热心授徒,并在浦东新区大团镇小学教小朋友们学习二胡,将江南丝竹的发展从小学生抓起,让江南丝竹后继有人。

江南丝竹

成海明

成海明(1945.1—),浦东新区洋泾镇人。1958年,参加由上海音乐学院胡志敏教授主讲的二胡学习班,1967年在原核工业部西矿文工团担任扬琴演奏员,2006年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员。2014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成海明出生于丝竹世家。在他幼年时代,经常有一批负有盛名的江南丝竹行家里手聚在他的家中自娱自乐,摆弄着二胡、中胡、扬琴、琵琶、笛子、高苼。每次看到他们的演奏,成海明幼小心灵中的琴弦就被拨动,就递增了成海明对江南丝竹的浓厚兴趣。到了12岁,成海明就开始学习扬琴与二胡。为了提高自己的琴技,1958年成海明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胡志敏教授举办的二胡学习班。经过七八年的刻苦钻研,他便成了这班江南丝竹的“正式队员”。等到他20岁的时候,他的琴技大长,他与同时代成长的唐文德、俞华康、唐雍仪等成为当地江南丝竹的新生力量。由于学艺有成,1967年成海明被吸收为原核工业部西矿文工团的扬琴演奏员,兼拉二胡。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成海明不但掌握了江南丝竹整个乐队的演奏风格,包括“小、轻、细、雅”的特点,而且掌握了几个主要乐器在演奏江南丝竹时的艺诀:“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板压,扬琴一蓬烟”。特别是作为扬琴手来说,他了解到江南丝竹“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的音色控制的诀窍。因此,在演奏扬琴时,他更会以圆润悠扬、余音袅袅的音色特点去演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成海明的长期艺术积累,1995年参加浦东新区“三林杯”民乐比赛中获得成年组二等奖,2008年、2010年代表花木街道、洋泾街道获得“洋泾杯”民乐比赛的银奖和金奖。他还积极授艺,由他授艺的一位学生完成了上海市扬琴考级十级,并加入了陆行中学民乐队;他的另一位弟子于2008年完成了上海市扬琴考级十级,2010年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成海明2005年至今在上海市罗南中学任教民乐课,培养出众多的扬琴演奏优秀人才。在20世纪60年代,他还指导自己的弟弟、妹妹,分别考入上海音乐学校及中国音乐学院的扬琴专业。弟弟成海华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弹拨系主任;妹妹成燕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在日本皇家艺术团任职。

江南丝竹

滕康仁

滕康仁(1943.11—),浦东新区洋泾人。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传播中心理事,上海音协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江南丝竹协会理事,上海市民族管弦协会会员。201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

江南丝竹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乐种。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在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流行。其原称民间丝竹,1954年文化部为了与其他地区丝竹乐区别,而将其定名为“江南丝竹”。过去,演奏的组织方式有“清客串”“丝竹班”两种。“清客串”为市民自娱自乐,地点大多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丝竹班”为民间职业性音乐组织,在农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在民间有婚庆喜事或庆祝活动等常被邀请参加演奏。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主要乐器,其他乐器有三弦、琵琶、洋琴、阮、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演奏员一般3—5人,多也可7—8人或更多,这就形成了江南丝竹演奏组合的一种特色。

滕康仁自幼喜爱民族音乐,尤其是丝竹音乐,经洋泾丝竹前辈沈福根介绍,拜上海国乐研究会的沈日新先生为师学习笛子,后来又师从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这为他演奏江南丝竹及民族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多次重大比赛中担任笛子主奏。其中,1992年“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演奏创作的《荷塘月色》获创作与演奏优秀奖,上海市民族器乐大奖赛“长征杯”获得总分第一。1998年,应法国东方艺术院邀请,赴欧洲4国巡回演出“江南丝竹”音乐以及“佛教音乐”并参加意大利都灵艺术节。2006年起参加由上海市洋泾街道发起的长三角地区“洋泾杯”社区民族乐团音乐比赛等,连续几届都得到最高荣誉。2006年春,滕康仁与所在的洋泾国乐社录制出版CD《碧荷香韵》3000盘,发行后得到民族音乐界的专家及丝竹爱好者的好评。2007年,在江南丝竹协会参加陆春龄教授艺术生涯八十周年演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推动了非遗传承事业发展。2009年在洋泾街道主持下出版了“泾韵丝语”的第二张CD。

在传承的教学上,滕康仁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结合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所以,在他的学生中,年龄层次从7岁至50岁以上,水平从初学至高级,根据不同年龄及每人的情况制订不同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较快的提高。在第七届校园艺术新秀推选活动全国总决赛中,其学生顾宸宇得到金奖,他也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为了配合江南丝竹进校园活动,他多次到陆行中学、第二工业大学指导学生排练、演奏江南丝竹,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传统民族文化之美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也被新区艺术指导中心及第二工业大学艺术指导教学中心评为《古风南音—非遗文化》特色课堂培训优秀指导老师。2018年在街道支持下,他发起成立了“洋泾江南丝竹传习班”,吸收在民族乐器的演奏上有一定演奏水平的年轻人,希冀更好地传承江南丝竹这一传统非遗项目。

江南丝竹

沈惠毅

沈惠毅(1950.8—),浦东新区洋泾人。他出身丝竹世家,其父沈福根在江南丝竹界享有盛誉。他从小师从父亲,学习扬琴,又跟唐若安(父亲的学生)学习十二平均率大扬琴的演奏技艺,使艺术水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1975年受湖北艺术学院(现为武汉音乐学院)邀请,到该院教授扬琴技艺,并为大学生示范演奏扬琴独奏曲,后转入东风汽车集团文工团担任独奏、演奏员。退休后回到浦东洋泾。 201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传承人。

沈惠毅对江南丝竹演奏颇有造诣,对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有所研究。早在1860年之前,丝竹乐就在江南各地乡镇流传。清咸丰十年(1860年)《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经研究,《四合》这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上海丝竹乐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自乐,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则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在浦东洋泾镇的历史资料中,又聚集了许多文人,有对当地江南丝竹的诗句描述。

沈惠毅自幼接触孙裕德、王乙、周惠、周皓等许多丝竹名家,每周总有一天在他家中高朋满座,演奏丝竹,因此对他日后的江南丝竹演奏影响很大。所以他在退休回家乡洋泾之后,先后参加了江浦街道江南丝竹队、老城厢江南丝竹队、外滩街道江南丝竹队的演奏活动。他又与唐文德、唐文龙、滕康仁等人一起,在洋泾国乐社参加江南丝竹活动。他在其中担任扬琴手,熟练掌握轮竹、滚打、滑竹、闷竹、浪竹、颤音、吟音、泛音、顿音、拔弦、打弦等各种扬琴演奏技艺,为与整个丝竹乐队“柔、细、轻”的风格保持一致,发挥了“扬琴一筐烟”的角色。

沈惠毅对江南丝竹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非遗的传承传播也有着饱满的热情。无论是大型的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洋泾杯”长三角地区社区民乐团队邀请赛,还是小型的非遗进社区、文化惠民活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还曾与上海外滩街道江南丝竹队合作,录制了CD片,供人欣赏和传播。

江南丝竹

钱友林

钱友林(1946—),浦东新区周浦镇人。原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钱友林高中毕业后,于1962年学习二胡并加入周浦公社业余文工团担任演奏员,1972年起任周浦公社文化站长,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1984年兼任南汇县文化馆中心乐队队长。1997年创办周浦镇民乐队兼任队长。201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钱友林于20世纪50年代起,向本村民间艺人钱来生、范根宝学习二胡;进入文化站后自学扬琴,多次参加县文化馆民乐培训。他在向师傅与同行学习交流中,逐渐了解到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郊暨浙江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它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演奏风格优雅华丽,曲调委婉。这种丝竹乐种,在周浦镇的历史上,早有清代的“清音班”、民国年间的“国乐社”、1949年后改为“民乐队”的演奏。在钱友林家乡代表性的班社有:清末民初,有以范永林为主的周浦村清音班,以顾安章为主的姚桥村清音班,以范友生为主的横桥清音班,以王良弟为核心的牛桥村清音班,周东村清音班,傅民权清音班;民国年代,有孔氏兄弟国乐社,茂和帮国乐社,周浦镇雅声国乐社;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界浜国乐社,窑墩民乐队,瓦屑联谊民乐队。这些民间乐师在不同年代服务于婚嫁喜庆的礼乐、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献艺于民俗庙会的行街、戏曲曲艺的伴奏,不断转换着角色。周浦地区班社密布、历史悠久。

钱友林借至南汇越剧团,尤其是参加南汇县文化馆举办的音训班后,在市里专家指导下,他的二胡、扬琴演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他刻苦钻研二胡左手技法的打音、揉弦、颤音、滑音、换把,右手弓法的浪音、带弓、点弓、快弓、满弓等技巧,并运用到江南丝竹乐曲的演奏中去。他把扬琴演奏技巧中的连打音、花音、倚音、波音、轮竹、八度双音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经过刻苦学习和艺术实践,钱友林从一个普通的演奏员,上升到乐队的主胡。 目前,当地凡参加全国性的戏曲、曲艺需要乐队伴奏时,总由他担任“领音”。不少音乐青年拜他为师,请他传授二胡、扬琴技艺。在他退休之后,周浦镇桃园社区民乐队、南汇监狱江南丝竹乐队、周浦镇澧溪中学江南丝竹传习班,纷纷请他担任艺术指导。钱友林成了周浦镇江南丝竹市级传承基地的领军人物。

钱友林既是周浦地区江南丝竹的演奏员,又是一个组织者。周浦镇江南丝竹乐队,在他的引领下,大力传播民族音乐,积极组织各种展演,经常举办交流活动,从而获得了上海市级传承基地的铭牌。1992年,由他担任扬琴演奏的《浦东欢乐》获得了第二届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大赛(业余组)的第三名;2012年,他担任二胡演奏的《欢乐歌》《春晖曲》等4首曲目参加上海市江南丝竹比赛获银奖;2016年参加第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上海赛区比赛,他担任二胡演奏的《瀛洲新韵》等获金奖。在他带领下的周浦镇民乐队,连续3年分别获得市级、区级的百强文化团队。

江南丝竹

吴惠福

吴惠福(1953.5—),浦东新区新场镇人。上海江南丝竹协会理事,上海音协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理事,浦东新场古镇文化研究会会员。1970年中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参加江南丝竹演奏;2008年组建上海浦东新场镇江南丝竹民乐队,任队长。2010年10月建立(民非组织)新场丝竹民间艺术团,任团长。201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吴惠福在年轻时代经常参加新场杨辉帮清音班演奏江南丝竹。他在从艺期间得知,风行新场地区的江南丝竹,是以官家文人会乐交友起步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元中叶,时任新场盐场场长瞿霆发(1251—1312年)已“构琴百架”,筑“琴轩”聚乐为友;到了明正德(1506—1521)年间,又有新场望族后裔操琴高手载入《南汇竹枝词》,“松风谡谡韵泠泠,夜静闲阶有鹤听,隔着湘帘奏湘月,琴师应拜闵萝屏”;清末民初,新场地区出现了以礼乐服务的清音班,相继建立了众安、唐桥、曹桥、杨辉、龙桥、坦直和陶家帮清音班,以及华声、新声国乐社;1949年后,以参与戏曲伴奏和自娱自乐的丝竹民乐队为传承,先后出现了洪东街、中北街、中南街、南大街、新场文化站和坦直社区的民乐队。2008年,吴惠福为了继承当地的江南丝竹,组建了新场镇江南丝竹民乐队,从而挑起了重担。

吴惠福于11岁师从民间艺人唐根林学习吹笛,后又得到沪上笛子泰斗陆春龄之子陆星毅的真传。通过他们的传授,又经过自己刻苦钻研,吴惠福逐渐掌握了笛子吹奏的要领,掌握了打音、上波音、下波音、虚指音、泛音、历音、下历音、剁音、叠、单吐音、双吐音、三吐音、花舌音、滑音、飞指、气震音等各种技巧,并根据江南丝竹的特点,按乐曲的情绪需要,合理把握吹奏气息,使吹奏的曲调优美动听。经过长期实践,长期磨练,吴惠福的笛子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吴惠福从酷爱民乐,直至对江南丝竹的传承、坚守、追求,自筹资金建立新场镇江南丝竹民乐队和艺术团。由于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因此在2010年至2014年度,荣获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工作的“先进个人”荣誉。他带领的团体,于2009、 201年,分别荣获“浦东新区优秀文化团队”、新场镇“模范文化团队”称号。2016年上海“崇明富盛杯”长三角江南丝竹行街表演获“最佳传承奖”,上海“浦东新场杯”江南丝竹邀请赛获“特殊贡献奖”,上海“松江杯”江南丝竹邀请赛获“优秀演奏奖”。 2012年至2015年,在上海市江南丝竹各种比赛中五次摘银;2017年参加长宁区丝竹邀请赛,获“最佳传承奖”。吴惠福还授徒2名;非遗进校园,为坦直小学22名学生传授笛子技艺,为新场镇老年学校举办江南丝竹传承班6期,参加人数90人次。该团队于2016年经上海市群艺馆专家组考核,取得了等级为“优良”的市级“江南丝竹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