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松饼制作技艺
凌惠娟
凌惠娟(1948.7—),浦东新区高桥人。原高桥化工厂工人,现为上海浦东新区高桥正兴食品厂厂长,从事生产高桥松饼等当地特产。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高桥松饼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凌惠娟1994年退休后发挥余热,创办了正兴食品厂。机缘巧合,认识了原高桥食品厂老师傅茅金囡。茅师傅十几岁就在高桥食品厂当学徒,几十年下来对于高桥特产一系列产品是了如指掌。凌惠娟拜茅师傅为师,请他来正兴食品厂做老师傅,指导高桥松饼、高桥松糕、薄脆等一系列高桥特产的生产。她白天仔细观察茅师傅做松饼的过程,晚上再自己结合理论实践,学会了三种传统高桥松饼口味:豆沙、枣泥、百果。为了迎合广大顾客的口味,她又把太仓肉松按照不同比例调配,后又添加碎咸蛋黄,创新了网红口味的咸蛋黄肉松馅料松饼,深受顾客好评。
高桥松饼烘烤成形厚度3厘米左右,扁鼓形,表面棕黄色,8—12层的层次,酥皮入口松香、馅料多、饼底薄。豆沙、百果、枣泥3种口味的馅料秉持着传统的工艺流程,其中豆沙要经过清洗、焖煮、脱壳、脱水、翻炒等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手工炒出来的豆沙色泽亮黑、黏性足、口感丝滑,经常有顾客专门来买豆沙馅料。
作为传承人,凌惠娟先后教会了儿子和儿媳妇。两人多次代表传承人参加由高桥镇非遗办组织和联系的各地区非遗项目展销会、现场教学高桥松饼兴趣班等活动。多年来分别在虹口区、浦东新区曹路镇、世博园、源深体育中心、塘桥镇等地区宣传高桥松饼历史和文化。凌惠娟创办的正兴食品厂1994年开业后,慢慢带起了一股高桥松饼热潮,高桥人只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孩子满月、结婚酒席都会来购买或预定松饼送礼,这一习惯慢慢影响到周边几个镇。到2018年,高桥镇除了正兴食品厂,先后有周正记、王泰和、福金松饼工艺坊等松饼同行,为传承和宣传高桥松饼制作技艺添砖加瓦。2000年正兴食品厂的高桥松饼,被评为“沪郊百宝”,曾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科技杂志等报刊和上海电视台多次作过介绍和报道。
高桥松饼制作技艺
王为玲
王为玲(1958.3—),浦东新区高桥人。2012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高桥松饼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桥是王为玲出生的地方,王为玲的祖先在1866年高桥东街三角地段开了王泰和食品店。当时王泰和的点心在高桥很有特色,名气响亮。到了父亲这辈,开始尝试把各种点心优质化和改良。1984年,王为玲从农场接替父亲进入了高桥食品厂,正式接触糕点行业。因为父母都在高桥食品厂工作,受父母影响,王为玲从小对糕点比较熟悉,特别是对松饼的口味爱不释手。2008年3月退休以后,王为玲把老祖宗传下的王泰和招牌作为老字号的第五代重新开张。起初开张面积仅有15平方米,炒豆沙、拌料,一次只能烤12只松饼的烤箱;10个月后商铺有了起色,上门的顾客多了,松饼供不应求。2009年6月,王为玲把“王泰和”作坊从家中搬出,租了33平方米的门面房,和她的儿子一起希望通过努力把高桥点心和松饼做好,扩大老字号的影响。王为玲祖先传下的糕点有特色,除了松饼还有高桥老特产——薄脆、松糕。这些特产对制作技艺都有一定的要求,如薄脆不能超过一粒芝麻的厚度,松糕不能黏牙等。在王为玲的积极尝试和研制下,逐步将薄脆、松糕这些高桥老特产重新恢复售卖。2012年,王为玲又对门面进行了扩张,还注册了王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并逐步开发了新产品,如一口酥、麻酥等,松饼口味从豆沙、百果、枣泥增加了绿豆、芝麻、黑豆、鲜肉、巧克力等。从传统的口味逐渐融入当下适合更多年轻人和儿童的口味。
王为玲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先后参加过《淘最上海》、《陈辰全明星》等电视节目的录制,并积极参加三林庙会、农展会、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海闵行文化节活动等展销活动;平日每星期1—2次为学生传授松饼制作技艺课程。王为玲在传承和发展高桥松饼制作技艺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歇,希望将高桥松饼作为传统名点心不断发扬光大。
手工织带技艺
王梅芳
王梅芳(1955.11—),浦东新区万祥镇人。15岁开始学习织带技艺。201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手工织带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万祥织带,是盛开于滨海农家民间手工技艺之中的一枝海棠花。它植根于民间,依托于当地传统植棉产业。由于万祥地区地处滨海,成陆时这里是下沙盐场二团下南甲的盐碱地。《光绪南汇县志》风俗篇中曾经提到,这里的地理环境“植棉不宜稻,妇女纺织佐衣食”;《钦志》中曾提到南汇的纺纱、织带技术胜于其他区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万祥织带”创造了长期生存的空间,亦为“万祥织带”艺术的品位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当地妇女操起锄头种棉育棉,挑起经纱架子经纱,踏起脚车牵纱,拿起筘子、梭子织布,村村都有巧手,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乡愁的浇灌,唤起王梅芳传承万祥织带的信心和决心。
心灵手巧的王梅芳,在跟随奶奶陆美珍、嫂嫂潘月仙等织带高手学艺过程中,逐渐摸索到织带技艺的奥秘。“万祥织带”款式多样、工艺精湛、图案各异、色彩绚丽,根据用途的不同,可织出门幅大至30厘米小至0.5厘米阔狭不等的织带。她深深体会到,一个织女简直像一位钢琴家,一上织机,就得双手摆布、左右开弓、大脑与脚上下联动,没有一定的智商,是难能达到“高手”的级别,没有一定的织带技巧和艺术细胞,是难以织出“曲龙银链、枣子花、万年青、如意花、祥云花、八结”等几十种精美图纹的。根据万祥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女儿出嫁要编织“枣子花”,企盼小夫妻婚后甜蜜,早得贵子;编织“万年青”,意味着夫妻和谐、百年好合;编织“如意花”“吉祥图”的织带作担盘带,取意为婚姻如意、家庭祥和。万祥织带,技艺深奥,过程复杂。然而,王梅芳通过40多年实践掌握了万祥织带的编织精髓。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梅芳通过勤学苦练逐渐成为织带高手,赢得了邻里、长辈们的认可和青睐。为了传承家乡的传统技艺, 目前,她一方面注重传承,把技艺传承给女儿、邻居和徒弟,使万祥织带有了第四代传承人。另一方面注重传播,她将平时所编织的许多精品,展示于万祥镇非遗展示馆,其中有姑娘出嫁扎被褥的打铺盖带、包扎绸被头的“被俏带”,绕扎嫁妆用品的“担盘带”、采棉用的“花袋带”、厨房用的“围裙带”、背婴孩的“小囡带”,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用的“蓬带、落索带、帽带、裤带、扎袜带、鞋带”等,她应时制作了文创小品保温杯袋、手机袋、工艺鞋、拖鞋、小摆件等,供市民参观,让传统技艺的非遗项目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