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

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

王良官

王良官(1959.2—),浙江省海盐人,酱油酿造技师。1974年于浙江省海盐落塘小学毕业,随后在落塘村海塘组务农;1979年,顶替父亲进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钱万隆酿造厂,从事酱油酿造工作至今。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良官在20岁的时候,顶替父亲王瑞荣进入钱万隆酿造厂。他进厂不多久,就发现了厂里有块银杏木烙金老招牌,只见招牌的上部横书“巡抚盐漕部院”,招牌的右方竖书“两浙江南盐运使于光绪二十三年详奉”,正中则竖写“官酱园”三个正楷大字。王良官向父亲王瑞荣一打听,从中了解到这块招牌的来历和含义,原来这钱万隆酱油厂创始人叫钱锦南,由于做酱油需要盐,而“盐”从春秋至清朝,一直是朝廷掌控的商品,如贩私盐,要被查办,只有“官”字号的盐和盐制品在生产或销售时是属于合法的。由于钱锦南是身穿清廷恩赐黄马褂的人,所以他向官府申请了这块“官酱园”的招牌。根据招牌的记载,这钱万隆酱园从光绪二十三年取得合法手续,也就是说创办于1897年。正是这一年,王良官的爷爷王关余进此当学徒;到了1929年,王良官的父亲也随其父来此当学徒;而王良官20岁那年也进厂学艺,他们祖孙三代就此成了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的传承人。

王良官进厂伊始,企业安排他从师冯洪发,学习酱油菌种培养,即“小曲”的工艺。通过师傅的带教和父亲的口授心传,王良官很快掌握“小曲”制作技艺。然后,他又转至酱油制曲,即“大曲”的工艺。当时还是单身的王良官,住宿在厂里,一有空隙时间就向老前辈讨教经验,由于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又掌握了“大曲”的制作技艺。1983年,厂部看到王良官上进性足、钻研性强,认为他是酱油现场管理接班人的最佳人选,但这种人才,必须掌握酱油酿造的整个工艺流程,于是,又安排他拜袁琴宝为师,学习酱油“发酵淋油”工序。在袁师傅的传授下,王良官又很快掌握“发酵淋油”等酱油酿造的过程和工艺。他在刻苦学习技艺的同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来弥补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在各位老师傅、老前辈的传带下,在父亲的谆谆教诲和影响下,他很快掌握了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的精髓,开始独立担当起古法酿制技艺来生产酱油的重担。

王良官在钱万隆酱油酿造厂已经工作了近40年,由于他平时学习刻苦、肯钻研、肯吃苦,逐渐从同门师兄弟中脱颖而出,在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所研制的酱油在本行业中品质风味最好,受到行业同行的好评。2010年,王良官获得“酱油酿造技师”的荣誉称号,圆了他儿时的梦。现在王良官也带徒弟了,而且也是他的儿子。作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要将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