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宣卷

浦东宣卷

张福良

张福良(1935.7—),浦东新区周浦镇人。1952年起,担任大队会计与粮管员之职,余暇跟随曲艺班唱念宣卷。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浦东宣卷》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浦东宣卷”是由苏州宣卷流传至浦东西部地区后,逐渐形成的以浦东方言说唱的地方特色民间曲艺。其雏形先见于清乾嘉年间的素油道场之中。晚清,宣卷又从周浦镇传入十九保(今陈行苏民),盛行于三林、界浜、沈庄、下沙、窑墩等地。

张福良从小喜爱浦东宣卷,1960年拜南汇曲艺团宣卷组组长张儒锦为师。张福良拜师学艺后,由于口齿清晰,嗓子亮脆,再加上秉性聪明,因此,很快掌握了浦东宣卷的演唱技艺,并能说唱《寿字开篇》《珍珠塔》等许多精彩的唱段和传统书目。因此,他从1970年起,经常与同村的张国仁等,自建界浜宣卷队,经常在本地和邻近地区演出,遇到农家办喜事、老人做寿等民间风俗活动和当地的节庆活动,总是受邀说唱。这时候的宣卷,已超越了佛教信仰的藩篱,不信佛的庄稼人,凡遇民俗活动,都喜欢请念宣卷的班子来说唱民间故事作娱乐,说唱好口彩,盼望吉祥如意。因此,念宣卷活动在陈行、杜行、周浦、横沔一带颇受群众欢迎。

浦东宣卷,一般由上下手两人主唱,后面一两人以拉二胡、击铃作伴奏与帮唱,而张福良在浦东宣卷班中担任主唱,凭他的个人技巧,既能与另一人搭档,又能独当一面作单档演唱。他的表白,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思路清晰;他的说唱,节奏稳、音色甜、字眼清、行腔圆;他的表演,生旦分明、喜怒哀乐、情感投入、打动观众。他不但能说唱老先生所传授的长篇《珍珠塔》等,而且还能把身边的好人好事编唱成宣卷传唱。1992年前后, 乡里宣传文明新风,提倡敬老爱幼,他就把一个孝敬婆婆端饭端菜的好人好事,运用宣卷艺术的演唱特点,编创了一个节目叫《好媳妇》,在乡里艺术节上演唱,打动了上千观众,有的人听了为之感动,有的老人竟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后来乡里和村里的一些妇女干部觉得这个节目很有现实意义,事后遇到村上有些家庭婆媳感情不好的个案时,就专门点名张福良送戏下乡,上门宣传。他自编的《好媳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演唱,到如今已连续演唱200多场次,颇受观众欢迎。

张福良长期扎根农村演唱浦东宣卷,当非遗普查的时候,每次邀请他演唱,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他不但乐于在本镇演唱,由于名声在外,还被航头镇、六灶镇和川沙县等许多街镇的艺术节邀请演唱。2006年,国家级非遗专家到千年古镇新场考察,了解鲜为人知的浦东宣卷时,张福良专门到新场影剧院为专家们献艺,并为镇文化中心的宣卷队演员做示范。他还与同行们带着他创作的浦东宣卷《好媳妇》,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院在周浦镇举办的全国宣卷研讨会上展演,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他主唱的《好媳妇》与《十教训》《方卿落难借花银》,还被浦东新区非遗保护中心录制了“浦东声音”原创CD片。

浦东宣卷

张国仁

张国仁(1944.8—2009.8 ),浦东新区周浦镇人。1982年之后曾担任过瓦屑公社水产大队大队长之职。空余时间,随同张福良学唱念宣卷。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浦东宣卷》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国仁1960年起跟随张福良一起同拜南汇曲艺团宣卷组组长张儒锦为师,学唱念宣卷,慢慢掌握了浦东宣卷的演唱形式。这种形式,通常在民间家中演唱时,一般为四人围坐一张八仙桌。坐在前面左侧的为上手,主唱曲情中的男主角(小生、老生)兼敲老郎(板);坐在前面右侧的为下手,主唱曲情中的女主角(花旦、老旦)兼敲木鱼。坐在后面的两位,一位兼拉二胡并担任曲情中跑龙套角色,还要兼唱“南无阿弥陀佛”等衬词作帮腔和唱;另一位担任曲情中的丑角、反角等,还要敲引磬(或碰铃),还要担任衬词的帮腔和唱。通过舞台实践,他还了解到浦东宣卷的曲本,一般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开篇。长篇可唱十天至半个月,中篇一般唱一个下午或晚上,短篇则唱半个小时,开篇则为几分钟的时间。一般长篇有《渔舟过渡》《八宝双柳巧》《合同记》《双珠凤》等,开篇则有《花名宝卷》《回廊宝卷》《冬香宝卷》《祝福寿》《好媳妇》等。

张国仁,嗓音厚实,唱腔圆润。他与张福良演唱,是一对好搭档,张福良担承上手,张国仁擅唱下手。起角色时,花旦、老旦,做啥像啥;演唱时,有板有眼、感情投入;说表时,口齿清晰,交代清楚。他与张福良一起演唱浦东宣卷,进民宅、上舞台,他们这支宣卷班,不但走遍本乡本土的十多个村庄,还常被附近的横沔乡、坦直乡、六灶乡、周浦乡甚至川沙县的黄楼乡等地邀请巡演。他与张福良一起演唱的《方卿落难借花银》的节目,为方圆十里的百姓所百听不厌。他们这支长期活跃在农村的宣卷班,为上一代张儒锦为首的宣卷班,与下一代周浦镇与瓦屑乡在2002年合并后所建周浦镇文化中心的宣卷队,架起了浦东宣卷承上启下存续活动的桥梁。

2007年后,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将浦东宣卷申报为区级非遗名录的时候,张国仁与张福良等积极参与非遗普查,又是介绍界浜宣卷的历史,又是为普查组拍摄录像提供方便,又是参加周浦镇的宣卷研讨会,而且还经常被区非遗办和新场古镇组织的各类民俗活动作展示演出。有一次,他们还为来自德国,在中国上海求学的青年学生作展演,经过翻译人员的讲解和诠释,使德国朋友了解到偌大的上海大城市中竟然还保存着这种稀有而古老的民间曲艺时,给外国朋友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与印象。

浦东宣卷

陆 瑛

陆瑛(1963.1—),浦东新区书院镇人。曾为书院镇文艺演出队优秀沪剧演员,周浦镇浦东宣卷演出队队员。2015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浦东宣卷》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周浦镇在将《浦东宣卷》成功申报为区级非遗项目后,开排新创作的浦东宣卷节目时,陆瑛成为周浦镇宣卷表演队的首批演员。她随中国曲协会员谈敬德学唱浦东宣卷之后,了解到浦东宣卷唱腔的音乐形态主要是板腔体,次为曲牌体,以及早期的韵诵体。它的基本腔曲式结构是上、下赋的两句式,不论上赋下赋,每唱一句,后面加唱一句带有佛号的“帮腔和唱”。“和唱”之中,又有“小帮腔”、“大帮腔”之分。传统“小帮腔”的衬词,为“南无”2字,时值为“四二拍”的2小节4拍;“大帮腔”的衬词中有“南无阿弥陀佛”6字,时值为“四二拍”的4小节8拍;在小调类的曲牌中还有“弥陀佛、南无佛”等30字32拍组成的“长帮腔”。当陆瑛在充分理解浦东宣卷的唱腔特征之后,从“戏曲”唱法转型为以字形腔的“曲艺”唱法实践中,显示了她那优美动听的唱腔功底。

陆瑛在10多年的刻苦实践中反复琢磨着宣卷艺术的曲艺唱法,深刻了解基本腔的各种板式和行腔发声方法:在演唱[中板]时,能牢牢把握“前4字唱2拍,后3字为4拍”的摆字程式,行腔时节奏平衡、郎朗上口;演唱[快板]时,能掌握“一个七字句仅唱4拍”的规律,行腔时连说带唱、快而不乱、咬字清晰;演唱[慢板]时,能掌握“前4字2拍后面加唱衬词(啊)字2拍,再连接后3字唱4拍”的规律,行腔时慢而不断、声情并茂;在作故事介绍的“表唱”时,交代清楚、宣叙得当;在作塑造人物的演唱时,能把人物的形象、喜怒哀乐的感情细腻地刻画,并能根据基本调的不同板式唱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陆瑛在每次接受一个新节目时,首先对唱腔深刻理解,反复琢磨,反复练唱,等到进入排练场与乐队配乐时,她不但可以脱稿演唱,而且会唱出真切的感情来。当她在台上表演的时候,能做到方位交代清楚,人物形象刻画正确,观众听了,或潸然泪下,或心潮起伏,或激情燃烧,或无比愤慨,通过她的“说法显形”,可以牢牢牵住观众的心。由于嗓子甜美、唱腔圆润、韵味浓郁,她第一次主唱的《桂花立规矩》,就让浦东宣卷的老艺人惊叹,上海市区的一些老曲艺家也纷纷为她点赞。

非遗传承成了陆瑛的使命。她在周浦镇的浦东宣卷表演队的10多年中,从新兵到老兵,为浦东宣卷保护传承作出了自己的奉献。她家住惠南镇,相距周浦文化中心有50多里的路程,可她每次排练,从不缺席;表演队的排练和演出,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她从不迟到早退,每次回家已是深更半夜,也从无怨言。由她担任主唱的《桂花立规矩》《都市里的女村官》两冲全国“群星奖”舞台并获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她主唱的《婆媳风波》《红梅家事》《红梅劝酒》《送不走的皮夹子》等喜获市级优秀奖;其余10多个原创节目,在区级、市级、“长三角”地区的舞台上、比赛中屡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