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说唱

上海说唱

赵金芳

赵金芳(1960.10—),浦东新区祝桥镇人。助理馆员。历任东海镇文化站文艺组长、文艺干事,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文艺干事、体育发展科科长。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曲艺·上海说唱》代表性传承人。

曲艺“上海说唱”是由独角戏的“唱”类节目脱胎发展而来,可追溯到唐代,民间流行的俗讲开启了说唱的先河。近代的“上海说唱”与“小热昏”、“独角戏”关系甚密。20世纪初叶,有老艺术家王无能以“学说方言”著称,江笑笑以善于“说笑话”取胜,刘春山却以“唱”见长。“上海说唱”真是在兼容这些艺术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形成。这种演出形式在上世纪广泛流传于上海城乡,她具有极高的上海地域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上海说唱”和其前身“小热昏”在浦东祝桥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脉。民初,当地就有名扬浦东的街头艺人顾大麻子与其徒孙志葵,以卖梨膏糖为营生,说唱“小热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浦东抗日救亡宣传团利用“小热昏”形式,创作节目宣传抗日。1949年以后,南汇曲艺团专建街艺组,说唱“小热昏”。 1964年以后,浦东地区创作演出了大量上海说唱的节目,在10多个乡镇中传授了20多名说唱演员,并在祝桥地区形成了特色。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将其加大了保护力度,创作新作,在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得三连冠,使“上海说唱”扩大了影响。作为上海说唱文脉中重要一支的浦东祝桥镇, 目前主要传承人赵金芳,自走上曲艺舞台之后,历年来演唱的代表作有《金针恨》《阿华搬家》《望海塔》《桥》《登高》《花与瓜》等。其中上海说唱《桥》《登高》《花与瓜》三个节目分别在2007年、2010年和2013年获得全国群星奖,成为上海说唱三连冠第一人。此外,她还熟悉鼓板书、锣鼓书等曲艺,对戏曲沪剧也有很深的造诣。2004年曾带着锣鼓书走进中央电视台,一展上海民间曲艺风采。为此,她在2007—2009年被浦东新区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浦东新区“三八红旗手”,还先后五次被评为浦东新区文广系统先进个人,三次被评为镇先进个人。她的事迹被载入文化部编辑出版的《群星谱》。

2006年起,赵金芳受聘为东海学校艺术辅导老师,传授上海说唱技艺,先后培训学生200多人,受培训的学员表演的节目曾在上海市学生艺术节汇演中获得一等奖。从2012年起,赵金芳又在祝桥镇东港小学开设上海说唱培训班,重点培养了顾婧莺、马凌云、赵倩、唐文颀等学生,其中马凌云、赵倩、唐文颀等学生在参加“上海市小囡话上海”——2014年美丽中国、魅力上海青少年沪语说唱传承系列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在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赵金芳重点培养了王明兰和黄倩蓉两位徒弟,并一起参加了市、区级和全国性的重大演出比赛,获得佳绩。其中王明兰参加了全国第十五、十六届群星奖的比赛,黄倩蓉参加了第十六届的全国群星奖比赛。

赵金芳每月定期到东海学校和东港小学开展培训授课活动,每年参加市区组织的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参加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区的曲艺邀请赛和展示活动。2014年2月参加了由中国曲协主办的“第九届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曲艺邀请赛”,以及长三角“曲艺芬芳”曲艺邀请赛;2014年6月,在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参加了在嘉善举行的“非遗好声音”长三角毗邻地区优秀节目展演,同时还积极参加年末的公益性帮困捐助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