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整脊疗法

张氏整脊疗法

张永欣

张永欣(1943.11—),浦东新区上钢人。文化程度大专,职称医师。1961年至1966年,应征入伍任卫生兵;1966年至1986年在川沙县严桥卫生院从医;1986年至2003年于周家渡地段医院从医。2016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医药·张氏整脊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张氏整脊疗法,脱胎于历史久远的中医“整骨”之术。它不用“针、药、刀”,仅用医生的双手将患者错位的脊椎、椎间盘复位,使患者恢复正常的体能活动,使已造成的骨质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退化、吸收,使神经根等组织免受压迫和刺激,并且使功能局部得到康复。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和支柱,它上联头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起着支撑头颅和支撑胸腔、腹腔、盆腔和脏器的作用。此疗法是属于气功点穴复位型,用意到、气到、力到之理,借外力加点穴旋转达到复位之目的,手法轻巧,省时省力达到治本之效果。在为病人治疗时,既要看到外伤性脊椎半脱位、脊柱退变、损伤、畸形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机体适应修复、代偿的一面,并且综合分析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抓住其病症的主要根源,参照脊柱曲线改变的旁证,触摸到患椎棘突,辨清偏歪的方向,酌用轻巧手法,拨正偏歪棘突,使患椎回到原来的解剖位置,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恢复脊柱正常(或代偿性)内外平衡关系,解除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的刺激或压迫,促使临床表现和体征减轻或者消失。

张永欣,自幼对神经医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励志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好医生。进入中学后除了学业之外,其他时间就是窝在学校的医务室里跟校医学医,边求学边为学生服务,后被报送卫校学中医,拜杨辉为师;一年后应征入伍,在部队里做卫生兵,一直到复员后分配到乡卫生院从医。复员回来后,他经常去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探望自己的师傅杨辉。1979年,杨师傅通过对张永欣多年的观察,经过深思熟虑,语重心长地叮嘱其唯一的爱徒张永欣一定要将自己花了十八个春秋专研的课题写出来的,让这前所未有的独特疗法成果继承下去。出于对老师的敬重,张永欣接过这一重托,开始潜心研究这一疗法;之后,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丰富并发展了这门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88年,张永欣突患重病,为了不让这一独特疗法在他手中失传,抱病伏案编写了《整脊疗法》一书。张永欣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又摸索到更能提高疗效的好方法,那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的辅助疗法。这一创新,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疗效。半个多世纪来,他不断融进新理念,不断注入时尚元素,特别是对整脊中的顽疾症更有他独特的诠释,使之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张氏风格的独特处理办法,并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据不完全估计,几十年来,至少有30万以上人次得到诊治,求诊的患者不仅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更有边远的黑龙江、新疆等20多个省,甚至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加拿大、新加坡、 日本、美国等也有病人慕名而来。独特的整脊妙法解除了千万病人的痛苦,造福了千万个家庭。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简单使用的诊治手法,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又通过这种途径贴近人民群众,从而得到传承, 目前已被列为中国中医独特疗法之一,堪称“中华一绝”。

张氏整脊疗法凝聚着两代人的心血。师傅杨辉花了18年的潜心研究,到了张永欣这一代,为了传承其精髓,又抱病将张氏整脊疗法形成了医药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进行创新。为了不让“整脊疗法”失传,他把这门医术,又传给女儿张咏萍;张咏萍又把它传给儿子和外甥张濠宇、陆子杰。1987年年底,堪称“中华一绝”的独特疗法,被上海电视台专题录制,连续播放4次。2015年,经专家论证,《张氏整脊疗法》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张永欣和他的后代,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认真地薪火相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