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缪云飞
缪云飞(1970.8—),江苏省如皋市人。2012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本帮菜”,是指产生于上海本地,具有上海本土菜肴文化传统,符合上海传统本地人口味特点的菜肴派别,以此与川菜、鲁菜、湘菜、京菜、粤菜、徽菜等各种“客帮菜”相区别。
在上海本帮菜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高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位于浦东北部的高桥镇,地处黄浦江、长江、东海三水交汇处,富有淡咸水交汇处特有的银鱼、凤尾鱼、鮰鱼和白虾等水产品。高桥是由泥沙冲积成陆地的,境内河流纵横交叉,土壤肥沃,宜种稻谷杂粮和瓜果蔬菜,当地农户善于饲养家禽、家畜,为高桥农家菜的定型和丰富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为当地本帮菜的创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至明清时期,高桥一带的饮食风俗已有“四盆六碗”的说法。“四盆”,即白鸡、白肚、爆鱼和皮蛋肉松等四样冷盆(四冷盘按东家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但色彩须协调);“六碗”,即红烧肉、走油肉、红烧黄鱼、红烧鸡或鸭、大白菜炒肉丝、肉皮汤等六道热菜。这些菜肴一般都是用于家宴和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如遇婚丧和生日寿庆之时,“四盆六碗”或许还不能够应付场面,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待客,届时还要在“四盆六碗”基础上提高档次,改为四双拼、八大碗,热菜要换上全鸡、全鸭,而且要请专业厨师来掌勺。
随着本帮菜肴烹饪技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一批技艺精湛的本帮菜厨师也相继脱颖而出,如德兴馆的杨和生、李林根、李伯荣、徐焕昌、韩泉、缪云飞,长兴馆的周悦卿、周仁初,以及高桥三大民间厨师大和尚(前塘下)、沈志炳(宅前)和孙炳(花园浜)等,他们成为创制与推动上海本帮菜发展的重要传承人。同时,一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与深厚文化意蕴的特色经典名菜不断问世,如红烧鮰鱼、虾籽大乌参、糟钵头、草头圈子、八宝辣酱、青鱼秃肺、油爆河虾、扣三丝、腌笃鲜、砂锅鱼头汤等,它们是本帮菜谱中最为亮眼的内容,成为支撑本帮菜特色风格的重要基础。
经过近百年的磨砺与发展,本帮菜肴烹饪技艺已经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特点,其中较为主要的有:浓油赤酱, 口感淳厚;崇尚本色, 乡土风味;类别丰富, 自成体系;博采众长,善于创造。
缪云飞于1986年9月进入上海德兴馆学习本帮菜肴烹饪技艺,先拜徐菊英和张阿大为师,学习切配和挂炉北京烤鸭。1990年,上海静安宾馆总厨徐焕昌来高桥德兴馆担任技术顾问,缪云飞再拜徐焕昌为师学习烹饪技艺。1993年,调德兴馆高桥总店担任1号主厨。1995年,调八号桥德兴馆担任业务经理和厨师长一职。其间他和上海本帮菜泰斗李伯荣共事,再拜李伯荣为师,学习经典本帮菜肴。2004年,缪云飞调高桥德兴馆一分店担任厨师长至今。他对本帮菜烹饪有深厚的基本功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特别对本帮菜虾仔大乌参、八宝辣酱、扣三丝、油爆河虾、红烧鮰鱼、草头圈子等本帮特色菜特别拿手,并创新了很多新派的本帮菜肴,如海派干烧明虾、糟香黄豆猪手汤等。缪云飞从事烹饪行业至今,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为传承本帮菜带出了下一代优秀厨师;同时,他还经常给别的饭店指点本帮菜的经典制作方法,教小区居民怎么样烧本帮菜,从选材、粗加工制作等等方面亲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