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宣卷
周福妹
周福妹(1956.2—),浦东新区周浦人。曾任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文艺干事、周浦镇社区文化中心理事长、周浦镇浦东宣卷表演队理事等职。2014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曲艺·浦东宣卷》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浦东宣卷》入选浦东第一批区级非遗名录后,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立即组建了浦东宣卷表演队,并启动了浦东宣卷新创节目的创作活动。具有30多年舞台经验的周福妹立即加入了浦东宣卷的演唱行列。她在2007年向中国曲协会员谈敬德学唱浦东宣卷之后,逐渐了解了浦东宣卷的历史渊源。浦东宣卷的“前世”,为唐代佛门的遗韵;它的“今生”,是在清乾隆年代出现在当地的一种民俗活动,到了晚清便在周浦镇的街头出现了个体艺人以兜售宝卷的形式演唱宣卷。同期,又有周浦女艺人赴苏州学艺回乡后,到浦东各地传播。到了清末民初,在浦东各地出现了一批宣卷班。它的传统表演形式,为4人围坐一张八仙桌,上手执老郎(尺板)坐于台左担当“生”角,下手敲木鱼担任“旦”角,台后一人拉二胡、一人击引馨(或碰铃)充当“龙套”角色;它的基本调,在演唱时区别于其他曲艺而独具“帮腔和唱”特色。
艺术创新,是周福妹的天性。周福妹曾演唱过许多沪剧小戏、在上海市级和全国的戏剧比赛中,获得过许多奖项;如今她通过10多年的艺术实践,成了保护和传承《浦东宣卷》这个非遗项目的多面手。担任演员,她能刻苦钻研唱腔,当她理解了浦东宣卷的基本调【平调】具有旋律下行、由高到低的特点后,能结合自己浑厚丰实的女中音嗓音特点,并吸收过去演唱沪剧“杨派”时的润腔方法,创造性地将宣卷基本调发挥得淋漓尽致,专家评价她既保持了宣卷的传统韵味,又具有时代的美感。担任宣卷乐队木鱼的伴奏,她能吸收民族乐队“排鼓”和爵士鼓组合鼓的打击技巧,将原来比较传统的一个木鱼形式,大胆尝试运用大小不同、音高不同的五个木鱼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串“五星木鱼”,运用双键,创造了“单击、双击、滚击、刮击”等音色多变的“鱼点子”,运用双键、灵活自如的敲击,为乐队增添了美妙的色彩。由于周福妹长期担任文艺干事的关系,她对服装设计颇有研究。2007年以来,由她设计的浦东宣卷服装,为一个个节目创造了许多亮点。她仔细观察了宣卷艺人的传统服装,过去艺人们走上茶馆书台时,穿一件青灰色的长衫,可现在群众文艺演出的浦东宣卷,则是在多彩灯光照射下的舞台上亮相,要是原封不动、照搬照套的话, 则显得传统有余、时代气息不足。于是,她寻思着服装如何为曲本和脚本服务的问题。经过反复考虑,她大胆地为宣卷节目《桂花立规矩》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款式。主唱者的上装,穿对襟中装,小圆盖,葡萄钮,颜色偏向暖色调的菊黄色,隐隐约约亮出金线图案;下装穿黑色、倒喇叭的西裤,脚上穿一双黑式皮鞋。伴奏乐队多为男性,给他们穿一件乳白色的立领上装,下身一条随色西裤。这种款式,既保持了曲艺服装的古色古香,又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华丽转身。当演员和乐队穿着这样的服装在舞台上亮相时,观众的眼睛为之一亮,随后掌声一片。
周福妹,做一行、爱一行。现在她担任浦东宣卷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保护传承浦东宣卷项目的10多年中,把非遗传承当作她的使命。她带着浦东宣卷,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她主演与伴奏的《红梅家事》《义丁救主》等一系列节目,既送戏下基层,又登上市民文化节的文艺汇演舞台;她带着《两只白头鹅》《红梅劝酒》等优秀节目参加了江苏锦溪、浙江陶庄、浦东北蔡等地举办的“长三角”宣卷、曲艺交流;她参演的《桂花立规矩》《都市里的女村官》等节目,走进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群星奖”比赛,获得了中国艺术节的优秀演出奖。在她和大家的一起努力下,周浦镇的《浦东宣卷》,也从区级、市级的非遗名录,上升到国家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