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路故事
曹刚强
曹刚强(1951.1—),浦东新区曹路镇人。1971年任龚路(现辖曹路镇)文化站站长,1986年复旦大学毕业,先后担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上海曲艺剧团编剧。2018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曹路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曹路故事”源于民间。曹路集镇形成六百年前,当地民间艺人在日常耕耘劳作中,创造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农耕文化。他们用故事、谚语、俚语等形式把身边发生的、别处听到的、祖辈传下来的一个个小故事,不断地丰富、不断地传播,现已收集整理了60余篇民间传说故事。其中,有宣传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的《钦公老爷》;有讲述佛教前世今生的《潮音庵的由来》;有描述乡间坊传的《银杏树的传说》,以及鞭挞民间游手好闲之类小人的《懒阿福》《骗饭的故事》等。这些民间故事向人们传播了一种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思想。曹路故事特色鲜明,讲究韵白,讲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虽然经过了几百年,却仍在这方土地上广为流传。
曹刚强与曹路故事结缘不能说是偶然。母亲陈良珍现年95岁,是曹路传说故事老一辈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其自幼受到母亲口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民谚俚语熏陶,对曹刚强后来故事创作风格产生了至深的影响,以致专家评委评其作品,往往给出“作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民谚俚语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别样幽默”的评语。对此,曹刚强的答谢词是:“我们不生民谚俚语,我们是曹路民间传统文化的搬运工。”
勤耕耘,带出一批创作人才。为使曹路故事后继有人,在龚路文化站工作期间,曹刚强组建了一支“龚路公社文艺创作组”,他在前面写,创作的后生们在后面跟,言传身教中带出了一批特别能“战斗”的创作人才。在市级以上各类故事大赛中,他们的作品以“曹路故事”独特的平民幽默屡屡斩获大奖。如推出“阿六头”系列韵白故事并连创佳绩的徐征衍,故事大赛中屡屡获奖的张德忠,便是曹刚强带教的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这批创作员的培育成长为曹路今日成为群文创作强镇夯实了基础,也为曹路故事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专项人才的保障。
写佳作,成就一代“故事大王”。曹刚强创作的故事,总是交由同样在曹路土生土长的故事员朱国钦上台讲演。他们一个写、一个说,写得精彩纷呈,讲得眉飞色舞,被誉为沪上故事界的“黄金搭档”。接连好几届上海市故事会串他俩频频拿下创作一等奖和讲演的一等奖。1990年,市有关部门组织评选“上海农村十大故事王”,曹路一乡独占两席。曹刚强和朱国钦双双上榜。如今。凭借讲演曹刚强写的好作品,朱国钦已成为沪上著名故事家,以他挑大梁的曹路故事汇已成为曹路故事传承发展的展示平台。
曹刚强的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特色,与传统的曹路故事一脉相承。曹刚强秉承了“曹路故事”的艺术特色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曹路新故事。代表故事作品有早期的《的的信》《父女奇缘》《乐极生悲》(均获市级故事比赛一等奖),近年的《猫捉老虎》《两个阿兰》《龙凤呈祥》等。其中韵白故事《猫捉老虎》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故事邀请赛金奖、全国法制故事大赛银奖。《的的信》则是1989年上海市第七届故事会串试行现场命题的即兴创作,以笑轰全场的最高分获得了创作一等奖。此故事至今仍由曹路故事家朱国钦在各种故事汇场合演讲。一个原创故事讲了30年,足见曹刚强为代表性传承人的曹路故事的生命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