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哭嫁哭丧歌

浦东哭嫁哭丧歌

周桂花

周桂花(1939.1—),浦东新区祝桥镇人。出生在东海镇竞新5组,成年后出嫁到盐仓立新村叶桥107号。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浦东哭嫁哭丧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哭嫁哭丧歌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已有“哭丧歌”。哭嫁歌的产生年代更早。祝桥是吴语地区,在明清时代的风俗中,已有这种礼俗歌。到了清代末期,流传在上海浦东地区的长篇叙事歌《白杨村山歌》里,有相当多的内容唱“哭嫁”。在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祝桥地区的每个村宅几乎都有一批女性“哭”歌高手,甚至在原祝桥明星村、东海先进村还有几个男子会哭成套的哭嫁、哭丧歌,实为中国汉族地区比较罕见。

目前哭嫁歌的代表作品有:填箱一、填箱二、填箱三、上轿歌、谢爷娘、谢阿奶、谢阿哥、谢阿嫂、谢姆妈、谢叔叔婶婶、谢婶婶、谢姑妈、姑女哭出嫁、谢媒、谢媒人、怪媒人、骂媒人、慰新娘、新娘出嫁、妹妹出嫁等;哭丧歌有:哭爷、哭娘一、哭娘二、哭公、哭婆一、哭婆二、哭太太、哭大大、哭阿奶、哭丈夫、哭等等及套头:报娘恩一、报娘恩二、十二月花名哭亲人、十二张药方、十顶仙桥(和尚舌花调)、哭突兀亡故人、独生子女哭亲人、哭七七等。

传承人周桂花虽然是半文盲,但她记性非常好,不仅会唱哭嫁歌,又会唱哭丧歌,还会自编自唱,即兴发挥。一唱“哭歌”,她的情绪完全沉浸在感情的漩涡之中,一发而不可收。她在唱哭嫁歌、哭丧歌时那种面对亲人生离死别的真实感受,情真意切,酣畅淋漓,语言生动鲜明形象,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其中所运用的大量的鲜活生动的比喻、排比、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及大量富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民俗生活风情,充满了浓厚的民间生活情趣。她创作的哭歌《报娘恩》和《坟墓经》及新编的哭爷、哭娘被祝桥镇出版的《祝桥哭歌》及《祝桥文化》两书所采集。她以自己独特的唱法,在镇非遗展示中多次获奖。由于其哭法、唱法特别,周边喜欢的百姓常常跟她相聚在一起跟唱哭歌,她有时间还会带领部分人员到做丧事人家进行哭丧活动,深受大家的欢迎。

浦东哭嫁哭丧歌

唐秀华

唐秀华(1952.8—),浦东新区书院人,退休教师。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浦东哭嫁哭丧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唐秀华的母亲张文仙是哭嫁哭丧歌市级传承人。唐秀华从记事起就一直耳濡目染母亲在乡亲们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唱哭嫁哭丧歌曲,那些婉转的曲调,寓意深厚的歌词都让她记忆尤深。在唐秀华22岁那年,正式跟随母亲学习哭嫁哭丧歌。学习了几年之后,她开始独自帮忙乡邻哭嫁哭丧。因为记性好,她的曲调总是跟母亲张文仙的曲调相差无几,因此,每次都获得村民们的感激和肯定。通过40多年来的努力,她已经熟练掌握了母亲张文仙歌艺的精髓,继承母亲的唱功。唐秀华说:虽然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认字,但这并不妨碍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美好生活的向往,编织出一首首歌词优美富有深意的歌曲。因此,她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记录母亲歌词的习惯,到现在为止已经记录了不下100首,这些珍贵的手稿均保存完整。

唐秀华的哭丧哭嫁歌既总结了母亲张文仙歌词中的寓意,又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新写了一些歌词;既保留了传统曲调的韵味,又揉进了现代音乐的旋律,是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她的歌曲曲调优美,唱词情绪丰富,无论是哭嫁还是哭丧歌,感情色彩浓烈,使旁听者为之动容。

在母亲张文仙没有去世之前,唐秀华就多次跟随母亲外出为需要的村民唱哭嫁哭丧歌;在母亲卧病在床不能外出时,她也能肩负起母亲的重托和作为一个哭嫁哭丧歌传承人后代的责任和义务,将自己毕生所学展现给有需要的村民,帮助他们。除了帮助有需要的村民,唐秀华多年来坚持将自己所学的歌曲传授予前来讨教的村民。因为完整保留了母亲的歌词手稿,她在业余时间会向有需要的村民进行授课,并将手稿复印件赠与他们。多年来通过口口相传的授艺,大约有50余名村民学会哭嫁或哭丧歌;同时,她遵从自己母亲的遗愿,将自己学会的歌曲全部授予4个妹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族中所有有兴趣的人员全部学会。

唐秀华表示一定会做好母亲的接班人,把书上登的、母亲唱过的哭歌都学会,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民俗文化。

浦东哭嫁哭丧歌

周菊萍

周菊萍(1963.7—),浦东新区大团人。1979—1982年进大团文艺工厂,之后先后进入大团建筑五金厂、美多厂、大团镇幼儿园工作,2006年拜师王龙仙学唱哭歌。2018年6月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浦东哭嫁哭丧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哭嫁歌、哭丧歌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如今大团地区的婚丧习俗,还保留着十分古老的婚丧仪式歌。周菊萍的师傅、大团镇的王龙仙,就是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上海市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世纪80年代,市里的采风人员到南汇找到王龙仙等几十位优秀歌手,搜集到8000多行哭嫁歌和2万余行哭丧歌。这众多哭歌,全面反映了南汇沿海地区婚嫁和丧葬习俗,为研究南汇沿海民众的文化生活和历史提供了翔实、珍贵的资料。其中哭丧歌在1979—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评奖中获二等奖,属于汉族地区的最高奖;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Anne Mclaren还在《亚洲民俗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南汇的哭嫁歌——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的论文,对南汇哭嫁歌给予高度评价。

周菊萍自幼对哭嫁哭丧歌很感兴趣,她在小时候看到村里有老人去世后办丧事,家人或亲戚中有会哭的,边哭边说边唱,哭腔悲痛,声情并茂,听者无不流泪。长大后才知道,这叫哭歌。在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师傅王龙仙,王龙仙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哭歌演唱者, 乡里谁家有人办丧事,她只要一到场,不仅有哀惋动人的哭唱,还配有悲痛欲绝的动作,连心肠最硬的男人也被她唱得两眼红肿。周菊萍被师傅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志同道合之下拜师学艺。后经常向师傅王龙仙讨教经验,并跟随师傅参加各种活动。从此,她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哭丧歌分为散哭、套头和经三部分等。周菊萍演唱的哭歌,哭中带唱,节奏比较缓慢。哭嫁歌喜中带悲,哭丧歌哀伤悲痛,由于源自真实的生活,有着真实浓烈的情感,语言形象生动,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近年来,周菊萍积极配合文化中心开展的非遗展示展演和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培训活动,深受学员们的欢迎。每周四,她还带徒唐秀英在文化中心基地进行传承学习,互相讨教经验。在正式场合,周菊萍与徒弟配合默契,用流利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表演哭歌,普及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菊萍也经常与师傅一起外出,为需要的村民唱哭嫁哭丧歌;附近邻居举行婚丧仪式时,也都会邀请她们去唱。甚至有些爱好哭嫁哭丧歌的村民会自寻上门,让周菊萍献上一段。周菊萍从来没有二话,认认真真把自己所学的本领传授给那些爱好者。2014年,她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大团镇文化服务日上,展示了哭嫁歌;2015年,在大团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及传承活动中,周菊萍和师傅王龙仙共同表演女儿出嫁时的《母女对唱》; 2016年,配合“非”凡纪录——非遗摄影展,拍摄了哭歌的组照;2017年,在“传承古镇技艺 感受文化魅力”大团镇非遗展示与传承活动中,生动演绎了旧时女儿出嫁时的感人场景。

浦东哭嫁哭丧歌

邬佩琦

邬佩琦(1984.10—),浦东新区书院人。2012年进入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现任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文艺助理。201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浦东哭嫁哭丧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邬佩琦生长在哭嫁哭丧歌的核心流传区——书院镇。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哭嫁哭丧歌的原生态的民间习俗。 邬佩琦从24岁拜师学艺那天起,利用业余时间,一直跟随师傅张文仙学哭歌。无论红白喜事,师傅一边唱,她就一边学习。她从“哭出嫁”中学会了“填箱、娘囡对哭、谢哥、谢舅”等整套仪式;她从“哭丧歌”中学得了“断气经、着衣经、梳头经、开大门、出材经、床杞经、哭桥经、灵台经”等各种“经”;还学会了“套头”,有“报娘恩、十二月寻娘、十二月花名、十苦恼、十二只药方”等;以及“散哭”,根据歌手与死者的关系有“哭父母、哭丈夫、哭妻子”等等。邬佩琦拜师学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记录师傅歌词的习惯,到现在为止已经记录了上百首哭歌。在跟随师傅学习两年之后, 邬佩琦开始独自帮忙乡邻们哭嫁哭丧,因为记性好,嗓音又好听,她的曲调总是跟师傅张文仙的曲调相差无几,所以每次哭唱,都获得村民们的认同。历经雕琢的她,现如今能根据现代人的需求,改编了一些曲调、新编了一些词语,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她所改编的哭歌,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结合了现代人的需要,做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她曾受过专业声乐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科班生”的她,所唱的哭歌,总是曲调优美,情绪丰富,无论是唱哭嫁歌还是哭丧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她的师傅张文仙在没有去世之前, 邬佩琦就多次跟随其外出为需要的村民唱哭嫁哭丧歌,当师傅卧病在床不能外出时,她勇于担当,替代师傅去哭唱。

多年来, 邬佩琦一直积极参与浦东新区及街镇组织的各项展览展演活动,配合录制影像资料,参加各类比赛活动。2015年参加“非遗文化·民俗魅力”书院镇哭嫁歌比赛,获得一等奖;2016年受南汇博物馆邀约,录制了哭嫁歌宣传视频;2016年配合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暑期非遗大课堂活动,共计培训学员50余名。2016年,她还参加用哭丧歌音乐元素编唱科学种田的表演唱《瓜姑娘哭出嫁》,参加浦东新区百场巡演,受到观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