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
潘志明
潘志明(1944.9—),浦东新区新城镇人。1961年果园园艺中学毕业,随后在外中村从事农机维修,1964年至1968年期间从军,之后又分别在外中村、果园丝织厂工作直到退休。2018年,潘志明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俗话说:靠海吃海。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就是在向海讨生活中形成的。清光绪十年(1884年),当地修筑了彭公塘之后,滩涂逐渐东扩南移;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又筑了李公塘,两塘间经垦殖逐渐形成村居。居住在这里的人群便开始渔业捕捞;到了清末民初,芦潮港海边的民间渔业捕捞业已成气候,渔具制作技艺也初步形成。1949年前,当地渔民为了下海捕鱼,频繁地从“搁头港”东侧密集的芦苇中向东南出海,闯出了一条深漕,当地渔民称这条深漕为“路漕港”。 1960年,南汇县人民政府在港口建三门节制水闸,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宋日昌建议改“路漕港”为“芦潮港”,后沿用至今。到了1958年,这里已成为8个外洋捕捞大队集聚由此出海捕捞的新兴渔港。自1960年代起,芦潮港又成了吸引江苏、浙江、福建等外省及上海市的大批渔民在此进行捕捞作业的港口码头。于是,当地的工业、商业都围绕渔业生产需要建立了修船、绳网、制冰、桐油之类的渔需工商业小厂、小店。至此,渔具制作技艺、渔具使用技艺更趋成熟。
潘志明受祖辈的影响, 自幼跟从父亲和叔叔学习渔具制作技艺与捕捞技巧。他早在7岁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到滩涂上观看捕鱼,跟的次数多了,看到的也多了,有时候还会帮忙搭把手,潘志明渐渐地学会了多种捕鱼的方式方法。在家的时候,爷爷和父亲制作蛏钩、渔网等滩涂捕捞工具,潘志明也跟着学。到了16岁的时候,他已熟练掌握了内河与滩涂的捕捞技艺。俗语说,看水识鱼性,看潮汛识滩涂。潘志明善于根据自然规律来捕鱼,他只要站在河岸上一看,就知道河中有鱼没鱼;他只要抬头一看天气、季节、潮汛,便知道滩涂上有什么水产。凭借着他的经验积累,每次到内河中捕捞小鱼、小虾,上滩涂中钩捕蛏子、螃蜞等都会满载而归。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他每次出去捕捞河、海产品总是比其他渔民多得多。渐渐地,周边的渔民都知道他高超的捕捞技巧,慕名前来讨教捕捞经验。
潘志明除了擅长内河捕捞和滩涂捕捞外,对各种渔具的制作也有一番研究。由于潘志明从小就开始在浦东内河和滩涂上摸索捕捞技艺,还向老一辈渔民学习制作渔具,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遵循自然规律的捕捞技巧。因此,他能熟练掌握抄塘网、推花网、蛏钩、扳罾网等近60多种渔具制作技艺。多年来,潘志明运用成熟的制作技艺,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式,结合上海浦东沿海的内河与滩涂特点、合适的捕捞方式,制作了各种钓钩、捕具、网具。其精湛的技艺引来周边渔民上门学习,潘志明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渔具制作技艺教给他人。由于他制作的渔具精密度高,牢固度强,并按照实际需求制作各类渔具,因此倍受当地渔民的欢迎,他制作的渔具,常常供不应求。
2016年,南汇新城镇文化服务中心创办“渔具制作”陈列室,潘志明为陈列室建设积极提供相关实物。2017年5月,陈列室对外开放时,潘志明还免费为参观陈列室、进行体验活动的居民担任讲解。2017年9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渔具制作培训班,他作为老师传授技艺,同时寻找技艺的接班人,进行社会传承。2017年12月浦东电视台拍摄新闻能见度《潘志明:传承“非遗”文化 人老技艺不能丢》,以他的亲历,演绎了非遗的魅力。
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
潘勤国
潘勤国(1964.1—),浦东新区新城镇人。1977年远征小学毕业,16岁开始独立在海滩边捕鱼,至今一直从事海洋捕捞。2018年潘勤国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潘勤国出身于三代祖传的捕鱼人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以捕鱼为生。由于家境贫寒,他在七八岁时已跟随父亲去滩涂上开展简单的捕捞作业,帮助捕捉一些小鱼小虾;父亲捕鱼回家后,他帮助父亲整理渔网、挑选捕捉来的鱼和虾。有时候父亲他们出海捕鱼,潘勤国则在家跟随母亲一起修补渔网,以便父亲他们回家后换用修补完好的渔网。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勤国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少年,经过近10年的学习和实践,潘勤国已经掌握了修网、补网、驾驶渔船、捕捞作业等一系列完整的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16岁那年,他开始独立在海滩边捕鱼。从一开始独自在海滩边捕捞,到兄弟几个合伙捕鱼,捕捞范围不断扩大,捕获的海产品也越来越多。18岁以后,他们不再局限于滩涂捕捞,于是自己花钱请人打造了一只小舢板,开始近海捕捞。技艺在摸索中不断提升,逐渐掌握了网仓、翻缸网、定置网、青拖网等上百种网具的制作技艺。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潘勤国带领着兄弟几个组成的捕捞队,从原先的小渔船换成了45吨位的大木船,开始了远洋捕捞。凭借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一贯的勤劳,那时候,他们的捕捞技艺远近闻名,最多时一次捕捞的海产品达2000多斤,一只船装不下,需要放生一些鱼虾。到1999年,潘勤国又将捕捞范围扩大,增加了捕捞鳗鱼、海蜇。于是,他掌握了范围更广的近海与外洋捕捞技艺。
目前,潘勤国把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全部传授给了两个儿子潘冬和潘顺,两个儿子也已跟随父亲从事捕捞作业十几年,基本掌握了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随着海洋资源的减少和确保渔民海洋捕捞作业的安全,国家严格控制渔船的规模和标准。于是,在2010年和2013年,潘勤国分别打造了两只标准化的机帆船,与两个儿子一起开始家庭式捕捞。至今为止,全家都以捕捞为生。附近的渔民、社区居民,凡向他学习渔具制作和捕捞技艺,他都热情传授。此外,潘勤国还积极参与国家渔政部门每年开展的海洋鱼类检测工作,和辅助国家渔政部门在附近海域投放鱼苗。他还配合科研所出海进行海洋保护与科研方面的辅助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