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土布纺织技艺

浦东土布纺织技艺

王水仙

王水仙(1954.1—),浦东新区新场镇坦南村人。1979年进入坦直文化站文艺工厂,担任演员。2012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浦东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根据《光绪南汇县志》的记载,浦东土布编织技艺,在明代传入浦东南汇大地。当时的南汇,从盐业生产转型为农耕作业,这种盐碱地为种植棉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种植棉花之后,一代一代植棉能手积累下来的经验,使浦东的植棉水平越来越高。清至民国的农村妇女,能达到“日织一匹布”,而且布面光滑,颇受市民欢迎。精湛的浦东土布纺织技艺,在清代已拥有很大的市场,在《松江云间续志》上曾记载“周浦新场大小布,斜纹稀布更精良”,“置销北省甚畅”。到了20世纪60年代,南汇农民已掌握了高超的植棉技术,南汇的棉花产量达到全国第一,到了70年代,精湛的土布被日本客商前来大量收购。

浦东土布传统技艺的流程包括“植棉、纺织”两大部分。“植棉”流程含土壤选择、精选良种、种子处理、开沟作畦、播种、选留苗、中耕除草、摘花头,成熟后开始捉花(采棉);纺织技艺含轧花(弹棉去籽)称紫棉、轧绒、纺纱染色、経布、刷布、拍桨,然后盘花架,最后开始织布。浦东土布所织的款式也有千变万化,主要有芦席纹、提花踏布、上海格子、链条布、豆子花布等,图案精美、布纹新颖,穿在身上柔美、暖和、无污染,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浦东土布为更多的民众所喜欢。

昔日的女孩必须学会纺织,而且姑娘在出嫁时,必须要织出30至50个布匹当作嫁妆。所以当时做母亲的必须教会女儿织布。王水仙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学习余暇时,就由外婆和母亲教她学习浦东土布的纺织技艺,一开始在脚车上学习纤纱,从“一层头”开始,再学“两层头”,待熟练以后再学“三层头”;纤纱学会了,开始学“摇筒子”,学“経布”,随后学“装筒子”、学“拍桨”、学织布。俗语说,“秧好稻好,娘好囡好”,王水仙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到了16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浦东土布纺织技艺的基本要领。在那个时代里,她的家中备有纺织机、脚车、发纱架、経圈架子、发花棒等全套织布设备。面对着这些织布器具,王水仙渐渐产生了感情,到了青年时代,她的技艺越来越熟练。她可用一只头梭子,编织“白刷子布”;她可用三只头梭子,织出“蓝花头布”,供缝制裤子的布料;用红、白、绿、蓝(翠蓝、洋蓝)等五六只梭子,能织出格子式美观的“趣布”,供做上装;她能通过不同色彩的纱,编织出不同款式、不同图纹的浦东土布。

外婆教会了王水仙的母亲织浦东土布,她的母亲又向王水仙传授了织布技艺,于是王水仙就被推荐为非遗项目《浦东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2011年,浦东新区举办的“脉动江东”浦东文化艺术节新农村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时,王水仙应邀来到上海世博会城乡互动区的航头镇牌楼村,向各地游客展示了浦东土布的纺织技艺;2012年,新场镇举办元宵活动,她参加了浦东土布的织布表演;2012年,高桥镇举办文化艺术节,他带着浦东土布纺织技艺在艺术节上为前来观光的市民作展示;2017年,浦东新区非遗办在曹路镇举办让非遗走进高校的活动,她又代表浦东土布纺织技艺这个项目,向大学生作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