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哨
朱德龙
朱德龙(1949.5—),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人。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鸟哨》代表性传承人。
鸟哨原名“摹鸟短笛”,原为浦东东南沿海农民用竹子制作哨子,在滩涂上吹奏哨子摹拟各种鸟叫声进行诱鸟捕鸟的一种技艺。鸟哨在清末民初自崇明传入。清光绪年间,浦东夹塘地区李公塘外形成了丰富的滩涂湿地资源,大批野生鸟类栖息于此,部分农民就以捕捉滩涂上的野生鸟类为生。这种技艺世代相传,父死子继,经过当地人不断改进和运用,鸟哨技术逐渐趋于熟练。至20世纪80年代,鸟哨技术达到了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捕鸟被禁止。随后,鸟哨逐渐用于辅助科研、文艺演出等方面。可查证的鸟哨传承人至今已经到了第四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来自原芦潮港镇汇茂村的唐氏,原庙港村的袁氏,原外中村的董氏、朱氏等。2007年3月,鸟哨被列入区级非遗名录;同年6月,鸟哨被列入上海市级非遗名录。
朱德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渔村,当地农民主要依靠海洋资源为生,除捕鱼之外,还学吹鸟哨捕鸟卖点钱补贴家用。朱德龙一家五代都有一手制作、吹奏鸟哨的绝技。他10岁时被父亲朱连兴要求学吹鸟哨;在父亲的严厉带教下,朱德龙15岁时就学会了吹奏20余种鸟类叫声,并能够独立用鸟哨诱鸟捕鸟。
独特技艺被专家看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鸟类研究专题小组的专家,每年要到浦东东滩观察研究长江口留鸟种类、数量,候鸟迁徙时间、飞行路线等。听说了当地朱德龙有诱鸟捕鸟的技艺后,专家们特地找到朱德龙,请他帮忙捕捉野生鸟,或制作标本、或打上脚环标签后放飞观察。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后10年左右,每当在野生鸟迁徙期间,专家们都要在浦东东滩待上几个星期,朱德龙每年都会积极配合科研小组的工作。在他看来,这是一项无比自豪的“工作”,鸟哨还能为国家科研工作作出贡献。
随着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野生鸟类得到了保护,捕鸟被禁止,鸟哨不再成为诱鸟捕鸟的工具。但是,鸟哨吹奏出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朱德龙觉得扔了挺可惜的,于是开始在家制作鸟哨,送给左邻右舍和村里的孩子们,让大家把鸟哨当作吹奏玩具,随时都可以拿来吹着玩。业余时间,朱德龙还聚集一些会吹鸟哨的村民一起表演。渐渐地,鸟哨转为民间业余助兴演奏的技艺之一。21世纪初,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演出,朱德龙就活跃在舞台上,为当地居民进行鸟哨表演,受到了居民们的喜爱。他还参加了鸟哨的电视短片拍摄等活动。2003年禽流感来袭,朱德龙还辅助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禽流感病毒检测。
热心社会工作,普及非遗传承。从2012年开始,朱德龙连续4年参加文化服务中心举办的青少年暑期非遗培训班;多次参与浦东新区非遗进校园、南汇新城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2016年开始,朱德龙在临港第一小学担任鸟哨社团的授课老师,每周为社团学员上课;每年为爱心暑托班非遗特色课程授课;参加暑期非遗大课堂的讲座。2017年参加浦东新区“大地芳菲”群文创作节目舞蹈组《摹鸟笛韵》演出。
鸟哨
袁菊平
袁菊平(1960.11—),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人。现为浦东交警支队交通协管员。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鸟哨》代表性传承人。
袁菊平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小渔村。由于当地盐碱地严重,当地农民主要靠海洋资源为生,除捕鱼之外,袁菊平的祖辈、父辈就使用鸟哨进行诱鸟捕鸟来补贴家用。袁菊平从六七岁开始跟随祖父袁才林、父亲袁雪官到浦东东滩捕鸟,开始的时候是看着好玩,并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耳濡目染下,袁菊平觉得鸟哨又神奇又好玩,8岁就主动要求跟父亲学吹鸟哨,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以及跟随父辈们实战演练,袁菊平的鸟哨吹奏水平越来越高超,到了十二三岁已经可以约着同年龄的小伙伴去海滩边吹哨捕鸟。15岁后熟练掌握20多种鸟叫声,并可以独自用鸟哨进行诱鸟捕鸟。
20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用鸟哨捕鸟被禁止,袁菊平心爱的鸟哨面临退休,心中有诸多不舍。那时候,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小组的一位专家找到他,希望他能成为特约工作人员,帮助专家们进行科研工作,袁菊平欣然答应。自那时起,10年间,每当野生鸟迁徙期,袁菊平就配合科研人员工作。
年纪轻轻鸟哨吹奏技术高超,慢慢地,袁菊平的吹奏技艺逐渐被流传开,很多外乡人慕名而来听他吹鸟哨。1992年,袁菊平应邀参加松江、宝山、南汇三县文广系统春节联谊会演出,吹奏鸟哨联奏曲《海鸟催春》。演出时,该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从那时候开始,袁菊平就用鸟哨活跃在文艺表演的舞台上,经常带着他的鸟哨在一些区级重大文艺活动中献演;同时,热衷于参加自己家乡开展的送戏下乡等演出,他的鸟哨技艺表演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积极参与非遗项目传承工作。从2012年开始,袁菊平连续4年参加镇文化服务中心举办的青少年暑期非遗培训班;多次参与区级、镇级非遗进校园等活动。2016年开始,在临港第一小学担任鸟哨社团的授课老师,每周为社团的学员上课;每年为爱心暑托班非遗特色课程授课;参加暑期非遗大课堂的讲座。
2016年参加南汇新城镇社区学校《鸟哨》微课件拍摄。2017年参加上海市群艺馆举办的《舌尖上的鸟哨》专题教学课程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