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哭嫁哭丧歌

浦东哭嫁哭丧歌

张文仙

张文仙(1931—2015),浦东新区书院人。2007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浦东哭嫁哭丧歌》代表性传承人。

哭嫁哭丧歌是浦东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浦东南汇沿海地区,妇女特别善唱哭嫁歌和哭丧歌,她们把这两种歌统称为“哭歌”。她们不但在举行婚丧仪式时唱,平时在田里劳动或纺织时也唱这种歌,还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张文仙16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哭丧哭嫁歌。她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唱腔婉转流畅、韵律十足,歌词内容通俗易懂,巧妙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还能根据场景即兴编歌词,唱出需要更形象表达的内容。她还会对一些传承下来的哭歌中的某一句,加两三个字或改两三个字,表达的力度和意义就增加了一层。哭丧歌的代表作《开大门》有290行,歌词要开到十八扇地狱门,唱半个多小时,一般的歌手只能开到五六扇门,张文仙却能完完整整唱完十七扇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已是春风吹拂、莺歌燕舞,民间艺术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已过“知命”的张文仙,她的哭歌艺术被有关单位整理、发表,她的名字传出书院、传到上海、传到国外。

1983年,张文仙接受了民间文艺家的采访,她唱的百行哭丧歌在《民间文学集刊》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民间文学界的关注。1984年, 日本留华学生中原律子特地到书院,邀请张文仙唱哭嫁歌。1986年,上海民间文艺家来书院采访,请张文仙和潘新莲对唱丧歌中的《填箱》,张文仙唱娘的段子,都登在《民间文艺季刊》上。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南汇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出版的《哭丧歌》一书中,收录张文仙唱的5首哭丧歌。

张文仙去世后,她的女儿唐秀华表示一定会做好母亲的接班人,把书上登的、母亲唱过的哭歌都学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民俗文化。

浦东哭嫁哭丧歌

王龙仙

王龙仙(1939.3—),浦东新区大团人。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浦东哭嫁哭丧歌》代表性传承人。

王龙仙曾经担任过新港公社丰产大队、鸭场大队、织布厂支委委员及妇女主任。7岁时拜沈小妹为师,1983年带过学徒王美芳,这一年代表上海市在苏州市参加哭嫁歌比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哭嫁歌、哭丧歌是中国民间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孟子》上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可见齐国时期已经有“哭丧歌”。哭嫁歌的产生年代更早,学术界大多认为起因于古代的掠夺婚姻,后来伴随着家长制下的买卖婚姻,使哭嫁歌发展流传下来。

在上海市郊浦东沿海的南汇地区,数百年来长期流传着唱哭嫁歌、哭丧歌的传统民俗。270年前修筑的钦公塘,把南汇分成东西两部分的自然区域。哭嫁歌、哭丧歌主要流传在东半区海边的书院、万祥、老港、祝桥以及大团等地区。这一批土地成陆较晚,却保留着十分古老的婚丧仪式歌。

哭嫁哭丧歌伴随婚丧仪式而唱,是面对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哭唱。哭丧歌有:断气经,梳头经,着衣经,芦花经,出材经,坐台经,媳妇开大门,接桥经,窟腾经,报娘思。哭嫁歌有:上蛋圆,姑娘谢爷娘,娘哭嫁囡,姑娘谢阿嫂、谢阿哥、谢媒人、谢大大(奶奶)。哭嫁哭丧已成为婚丧仪式上的民间艺术。

哭嫁歌是旧时出嫁女子向姑娘时代哭别的歌。在正式场合,哭嫁歌须伴随婚俗仪式而唱。在礼俗上允许她尽情地诉说,这种歌是在姑娘家感情无所阻拦的情况下尽情地发泄出来的,感情奔放激越。哭丧歌分为散哭、套头和经三部分。哭歌来自当地群众的口头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另外,大团哭歌在当地已有百年的传唱历史,它还是研究当地民俗的珍贵资料。

哭嫁哭丧歌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应该算是一种“哭文化”,只是现在会唱这种歌的人越来越少了。近年来,大团文化中心在积极培养该项目传承人上下功夫,王龙仙还新收周菊萍为弟子。为加强哭嫁哭丧歌的传承,王龙仙和弟子每年做到活动不少于10次,有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两项;参加区级活动和镇级活动不少于3次。依托市民文化节、非遗日、非遗进社区等活动,传承人王龙仙为观众介绍哭嫁哭丧歌传承情况,并和弟子周菊萍现场生动演绎旧时女儿出嫁时《母女对唱》的感人场景,赢得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要使哭嫁哭丧歌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还要下苦功,努力挖掘地区优势,使哭丧哭嫁这一民间艺术朝着历史脉络弘扬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