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莲花
顾月凤
顾月凤(1945.12—),浦东新区北蔡镇人。曾任北蔡镇一六村村委委员。2009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舞蹈·打莲花》代表性传承人。
“打莲花”又名“打莲厢”、“金钱棍”、“打花棍”。表演时,右手抓住竹竿中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敲击自己的肩、腰、背和四肢,或在地上敲打,或与其他舞者对敲。形式且歌且舞,人数不拘,表演生动活泼,有益健康,便于开展。现在当地百姓把它当做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来开展。
1984年初,顾月凤任北蔡镇一六村村委委员。那个时候村里文化生活缺乏,村民聚在一起不是搓麻将就是说东家论西家,她觉得作为一名被村民选出来的村委委员,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是当务之急。顾月凤想到了以前村里流传的既可表演又可健体的“打莲花”。为了能更好地带领村民开展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顾月凤拜当地老艺人倪凤兰为师,利用业余时间学打莲花,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边唱、边打,力求每个动作准确并于音乐合上节拍,身上经常被莲花棒敲打得青一块紫一块。顾月凤学会了打莲花后,就去找各生产队妇女队长一起动员妇女出来学打莲花。农村妇女对唱唱跳跳都比较害羞,又被家务活拖累,都不太愿意出来参加活动。顾月凤一一上门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姐妹们纷纷走出家门,在顾月凤和倪凤兰老师手把手的悉心指导示范下,学起了打莲花。为了让姐妹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顾月凤想了许多办法,她把分解动作画成图贴在黑板上给大家讲解,晚上又在广场上带领姐妹们操练打莲花等。顾月凤还组织了一支打莲花队伍,积极参加镇里、村里的各项演出活动。打莲花队队员有的还做起了老师,教邻村的村居民学习打莲花。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学习需求,北蔡镇不定期举办打莲花培训班,由顾月凤亲自教授,一期一期的学员学成后在各自的居村委传授打莲花,到目前为止,镇辖区内已有20多个的居村委建立了打莲花队伍。
顾月凤带领的打莲花队经常参加镇、村春节、元宵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展演活动,团队建设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不少居村委都纷纷成立打莲花团队,为镇里培养了54名打莲花骨干。顾月凤带领的打莲花队还参加了1995年欢送老体协赴长江三峡活动、1998年上海万体馆表演节目、嘉定文化节开幕式等活动。该团队在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金玉兰奖——唱响世博”活动中获得金玉兰奖,并被浦东电视台文明365节目选中录制并播出。
打莲花
叶忠明
叶忠明(1959.9—),浦东新区花木人。曾在文艺专业团体工作,后转入川沙文化馆,长期从事文艺工作。作为《打莲花》传承人在社区中做着传承授教工作。2009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传统舞蹈·打莲花》代表性传承人。
打莲花,是一种边唱边演的歌舞节目。最早流传区域是花木的龙王庙、卫巷、叶家滩。打莲花是花木地区的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及民间活动过程中逐渐充实和磨练形成的,可以说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化愿望的直接表现。这种群唱群演的歌舞节目对了解当地的民俗和历史都有一定的价值,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素质和促进群众健身运动有重要作用。叶忠明作为花木打莲花的第二代传人,继承了其父(第一代传人)的艺术精髓,将最为原汁原味的打莲花推广到花木的各个社区。
叶忠明生长在打莲花发源地的花木叶家滩。在叶家滩,几乎人人都是打莲花的高手,叶忠明的父亲叶仁福更是远近闻名的打莲花老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叶忠明爱上了打莲花,并且在父亲的教导下一直学习传统打莲花的技术技巧。2009年,叶忠明在花木街道的大力扶持下,全面向社区基层推广“打莲花”这一艺术形式。他将其父传统“打莲花”形式充分发挥并加以改进,融合现代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现在各类宣传及广场演出中。如编排创作打莲花与上海说唱结合的节目《科学健身,揭批法轮功》、莲花情景剧《欢乐之家》等。
花木的打莲花队伍有数十支,分布在街道的各个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韵味。叶忠明每周为花木街道的打莲花团队开展日常排练活动,并且定期组织莲花队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在叶忠明的不懈努力下,2009年,花木街道被授予浦东新区级非遗项目《打莲花》保护单位。2010年,花木打莲花表演队还进入世博园区,在世博园市民广场中进行展演,通过世博会这个平台,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认可。也是在2010年,花木街道“打莲花”非遗项目被评为浦东新区基层优秀文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