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陆正鑫

陆正鑫(1926—2016),浦东新区川沙人。曾在崇明县沪剧团担任主要乐师。200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

江南丝竹,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丝”是形容用丝做弦的弦乐器,如二胡、琵琶等;“竹”是形容用竹做的管乐器,如笛子、箫等。江南丝竹曲调悠闲缠绵,秀雅悠扬,风格典雅华丽。

陆正鑫自幼喜爱民间音乐,钻研学习各种民间器乐,掌握了二胡、扬琴、琵琶、阮、三弦、秦琴、中阮、大阮等乐器。进了沪剧团拜师以后,技艺精益求精,在剧团中不仅担当了主胡演奏,而且各种乐器都能伴奏,成为剧团的主要乐师。曾多次到浦东派琵琶宗师沈浩初家中拜访学习。陆正鑫掌握了南汇地区流行的江南丝竹乐曲,如《三六》《中六》等八大曲以及具有南汇特色的《浦东三六》《老清音》《乌鸦啼》《上鹊桥》《四合》等40多首丝乐曲,并能根据不同的演奏场合,用不同的音乐进行演奏。

陆正鑫从专业剧团退休后,组织家乡的民间音乐爱好者成立江南丝竹民乐队,为当地群众演出,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是南汇地区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87年被上海市文化局授予“优秀乐手”称号。

陆正鑫传承带教了40多位徒弟,其中有的已担任大学、中学以及民间培训班的教师,还有不少学生成为江南丝竹演出队的业务骨干。在青少年学生中,有10多位已考上器乐10级,其中有一位小朋友13岁就考取了二胡10级,不少学生在各类演奏比赛中获得奖项。

江南丝竹

瞿连根

瞿连根(1929—),浦东新区老港镇人。2008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

江南丝竹在南汇地区的前称叫“清音”。清音传入浦东南汇,已有150多年历史。它在南汇传播的过程中与江南各地域丝竹的演奏状况相联,在南汇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既有音乐形式的影响下,清音逐渐成为独具南汇地方风格的丝竹乐种。清末始称的清音班,在1949年前主要服务于民间婚丧仪式的“礼乐”,由于当时大都在空旷的田野中行走时演奏,因此,早期的乐器主要有“三扯”,即拉弦乐器徽胡(类京胡)、申胡、板胡(或梆胡);“三弹”,即琵琶、三弦、秦琴;“三吹”即笛、萧、笙;“三打”即打击乐器梆板、星星(碰铃)、彩盆。代表曲目为《小六板》《龙虎斗》《三六》《行街》等。早期的演奏风格以热烈欢快为主。从民国年代开始,集镇上的班社逐渐改称“国乐社”。 1949年后,不论乡村还是集镇都称“民乐队”,虽然演奏的还是《三六》《行街》,但演奏风格渐趋“软糯婉转”的雅乐。老港清音班,也在历史的变革当中,改口为“老龄江南丝竹民乐队”。瞿连根就是这支乐队的演奏者、经历者、见证人、传承人。

瞿连根出身于江南丝竹世家,他的曾祖父瞿老舟就是清咸丰年间南汇地区“瞿家班清音班”班主。他的丝竹艺龄已有一甲子。他8岁开始跟随父亲瞿荣春学习民族乐器。17岁开始当泥工,进砖瓦厂工作;退休后,在南汇古钟园当员工。由于他的业余爱好,因此,在1949年参加乡文艺组拉二胡,1951年参加黄路乡新民业余沪剧团任乐队组长,1987年参加市建七公司业余文工团拉二胡。他从二胡、笛子入门,学会了徽胡、扬琴、琵琶、三弦,共计6种乐器;演奏的丝竹曲目,从工尺谱到简谱,从《八音》《八拍》《小六板》到《浦东欢乐》《婚礼进行》以及江南丝竹“八大曲”的《三六》《中花六板》《欢乐曲》 《慢三六》《云庆》《行街》《四意如意》和其他许多小曲等。他在实际中演奏,既作主奏乐器,也操辅助乐器。由于他的热忱辅导,他便成了老港镇江南丝竹的主心骨。在20世纪80年代时,将老港民乐队发展到40余人,定期开展活动,经常参加镇艺术节的演出、南汇县老龄委组织的江南丝竹交流、上海市江南丝竹协会组织的文庙江南丝竹展演。在他的带教下,老港地区已培养了第五代、第六代丝竹后起之秀。

瞿连根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参加《南汇县民族民间乐曲集成》的普查,热情献谱,曾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编辑部授予“优秀乐师”称号。2004年,南汇区电视台还曾专程上门,为他们“四代同堂”的江南丝竹家族拍摄专题宣传片作介绍。瞿家帮清音班的传承谱系,及瞿连根接受的访谈,被载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一书。

江南丝竹

唐文德

唐文德(1945.6—),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洋泾国乐社”的负责人。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

唐文德自幼习琴,且勤奋好学,博学众长;多年来重视教学工作,数名学生考入音乐专业院校,并领导洋泾国乐社大力发扬江南丝竹音乐的特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在江南丝竹的范畴中,一把出音清晰、婉转动听的二胡,在整个乐队的旋律行进中显得相当重要。唐文德对此有独特感悟。一般运弓有三个要领,即平、直、匀。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平”,这个平不是水的平,而是弓毛和琴筒之间的平。因为琴筒有一个坡,所以弓毛必须顺着这坡走,这样弓势必往上稍翘一点。二是“直”,就是弓毛贴着琴杆不偏离琴杆,无论拉弓或者推弓都是直线在行进且充分利用该弓的长度。三是弓毛顺长弦线,手腕在推弓时稍弯曲,在拉弓时稍突出,推拉频率保持正常速度。这三点是运功时的基础常识。若要有一个质的提高,必须要运用气息来控制运弓,二胡演奏者把这种弓法称之为“爆发弓”、“保持弓”、“没有痕迹的弓”。“爆发弓”,就是在推弓时的弓尖、拉弓时的弓尾,利用弓的张力和手腕的甩力,瞬着发力,即从fp降至mp。随着从另一个发力点(即弓的弓尾)从fp到mp就是“爆发弓”。“保持弓”,即每次推拉,从弓尖到弓尾,不掉以轻心,一直持之以恒。“没有痕迹的弓”,每一启弓从轻着手,随着弓慢慢转响,之后一点一点地轻下来,随即换弓,再由p点随后变响,再一点一点地轻下来,用俗话说就是橄榄型的发音原理。这三个弓法练习完成,就会体会到每首江南丝竹的乐曲都离不开这个范畴。

在二胡演奏中,带气的演奏刚柔相济,从容不迫,使欣赏者仿佛感到直透心田,丝丝扣人;而不带气的演奏者往往动作十分夸张,发音反而苍白空虚,强则发燥,弱则发飘。演奏者和演奏方面的造诣,往往不能和技巧方面简单地划等号,也就是说技巧的演奏者不一定是大演奏家,而著名的演奏大师并非个个技巧惊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演奏者是否带气。唐文德就是带气演奏二胡的高手。

江南丝竹

俞华康

俞华康(1948.3—),浦东金桥人。中学高级教师,上海音协会员,上海音协民管会秘书长,全国社会艺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考级考官。曾任浦东新区中小学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传统音乐·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

俞华康的祖父俞关生,曾是上海滩颇有名望的丝竹高手周星宝的高足。20世纪50年代,俞华康师从上海音乐学院陈俊英教授和江南丝竹资深前辈沈福根先生学习扬琴。同时,经常随祖父去江南丝竹摊点(洋泾其昌栈、城隍庙湖心亭等)演奏。当时,他就能与前辈一起娴熟地演奏江南丝竹“八大曲”乃至“连环扣”、“南正宫”等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后经董克钧、杜炳荣老师的推荐,参加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红孩子艺术团民乐团。1970年考入武汉军区空政文工团,师从武汉音乐学院王义平教授学习作曲、配器,为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品在第四届全军文艺汇演中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优秀个人奖。

1979年年底俞华康从部队转业。为了江南丝竹的传承和传播,1991年他与唐文德、沈惠君重建洋泾国乐社直至今日。在陆行中学南校民乐特色班的基础上,他又创办了江南丝竹传习班,成立了校江南丝竹乐队,还在每个年级成立一个丝竹小乐队,亲自给学生举办江南丝竹讲座,并为学校编选了“江南丝竹演奏”的系列教材。他还与学校承担了2014—2016年浦东新区教育内涵项目《初中学生江南丝竹传承的实践探究》课题。为了传承好江南丝竹《行街》边走边演奏的特色,俞华康亲自选购乐器上的“彩头”,在操场上教学生一次次地练习《行街》。学校多次获得市级江南丝竹《行街》表演大奖。在他的倡议和洋泾街道领导支持下,以老带青,组建了街道青年江南丝竹乐队。他还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徐汇中学进行江南丝竹的普及工作。

在担任市音协民管会秘书长期间,为推进全市的江南丝竹的传承和发展,俞康华积极参与上海一些民乐团的辅导,如江湾镇、高桥镇、洋泾街道等丝竹乐队,并担任多届市江南丝竹大赛的筹备、评委工作。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潜心为丝竹,守望出成果。他一边辅导社区、学校江南丝竹乐队,一边投身于江南丝竹风格的乐曲制作。1992年乐曲《荷塘月色》参加上海市民族器乐(长征杯)新作品选拔赛,获优秀创作奖(总分第一名);2006年10月为上海首届“浦东洋泾杯”社区民乐团队展评创作的丝竹乐《月是故乡明》,获得创作演奏金奖;2013年创作的丝竹小合奏《丝语竹韵》,获“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演“新作奖”。俞康华作曲、编配、指挥的4盘CD碟片《月是故乡明》《碧荷香韵》《泾韵丝语》《浦东道教》分别由海文音响出版社、中唱广州分公司、中唱上海分公司出版发行。他还出版了与他人合著的《江南丝竹通识》和《月是故乡明——俞华康民乐合奏曲精选》。

俞华康两次获得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第四、五届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展演突出贡献奖。2009年10月,在“迎世博”——百名文化才俊大展示活动中被授予“优秀文化才俊”光荣称号。2014年获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工作“优秀传承人”。 2016、 2017年度分别获得浦东市民艺术大学教师风尚奖、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