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绒绣

上海绒绣

徐德琴

徐德琴(1947.9—),浦东新区北蔡人。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徐德琴1962年进上海东方绒绣厂,从事绒绣艺术品制作;1965—1967年,经组织推荐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师从上海绒绣艺术大师张梅君。徐德琴擅长绣制人物、静物、风景等,作品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在研制抽象派绒绣服装产品时,她正确处理色彩,成功进行绒绣史上的首创。1979年绣制《伦勃朗夫人》等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1980年绣制《衔烟斗的老人》参加全国人像画座谈会。1982年赴澳大利亚巡回绒绣展示,作品有《披纱的贵妇人》《悉尼港歌剧院》《袋鼠》《长城》等,受到外国朋友的好评。1986年绣制《毛主席和总理在一起》等伟人像。1992年被评为上海工艺美术师。1997年退休后仍从事绒绣制样,2006年曾在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参与绣制大型绒绣作品《嵩山秋色》。2009年绣制了《胡锦涛》《高桥新城》《李平书》等高桥绒绣馆藏作品。2007年至今一直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担任绒绣第二课堂辅导老师。2012年至今仍坚持担任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辅导老师,为中小学生和所有热爱绒绣的新人传授绒绣技能,在《上海绒绣》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责任。

上海绒绣

金 雯

金雯(1974.4—),浦东新区高桥人。 目前就职于高桥绒绣馆。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金雯1993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绒绣专业。怀着对绒绣的挚爱,她一直坚持到现在,一绣便是20多年。绒绣绣制的步骤,既简单又复杂。先要用打格子的方法将原稿放大勾画在麻布上。然后根据原稿画面色彩,按照色调、色相、色差的区别染出所需颜色的绒线。绣制时,先绣出轮廓,再绣各色彩块面,最后进行细部刻画。绒绣艺术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不可复制的,即使同一个人绣两个相同的作品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凭的就是当时的一种灵感,稍纵即逝;创作过程又长,一幅普通尺寸的作品要用大半年的时间,少则几万针,多则几十万针的绣制。在这些年的探索和学习中,金雯利用劈线、拼线,经过艺术再创作,将形、色、神、光相融合,使绒绣作品达到了忠实原作、胜于原作的艺术效果。

2006年,上海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高桥镇政府开始了绒绣的保护工作。为了进一步保护、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高桥镇将“散落”在民间的“绣娘”重新集中起来。2009年,高桥绒绣馆在高桥老街成立,对绒绣作品进行展示、制作、销售、保护和传承。金雯因为对绒绣的热爱,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2012年,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揭牌,金雯积极投身于绒绣传习所的教学工作中。2012年起至今担任高桥绒绣传习所和高桥镇小学绒绣编织社团辅导老师;2014年担任上海市育民中学绒绣兴趣班辅导老师;2017年担任浦东新区凌桥小学绒绣兴趣班辅导老师。

上海绒绣

叶丽萍

叶丽萍(1959.8—2017.6),上海市闵行区人。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叶丽萍1973—1976年就读于上海红卫绒绣厂工业中学,开始学习绘画和绒绣;毕业后进入厂艺术品组,师从许玉红老师,主要绣制展品和礼品。由于工作认真,刻苦钻研技艺,提前半年满师。1985—1992年先后在厂行政及档案部门从事职工培训、厂报宣传、档案管理工作。1993—2001年在上海红星绒绣厂从事绒绣艺术品制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与他人合作或单独绣制绒绣艺术品20余幅。合作的代表性作品有《花卉静物》《上海新貌》《长城秋色》《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夜景》《黄山日出》《中国》等;独立绣制品有《邓小平接见荣毅仁》《宫女》《母子》《泰山十八盘》《晨曲》等。其中《花卉静物》在1979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中国》在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展出,《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夜景》《黄山日出》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安徽厅展出,《晨曲》被国际信息发展网馆收藏。其技艺主要特点是题材多样、绣法多变、做工精致,花卉静物、油画风景、油画人物、国画、动物、肖像照片等都绣过;除了传统针法,还能根据不同绣制对象,琢磨出多种新针法,作品色彩丰富,形神兼备。2012年受聘于高桥绒绣传习所担任辅导老师。

上海绒绣

许龙娣

许龙娣(1942—),江苏镇江人。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许龙娣从事绒绣已有56年,是目前绒绣界还在从事绒绣的历时最长的工艺师,也是目前黎辉绒绣公司最年长的工艺师。她从小开始学习绒绣,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美术,但坚持边绣边学习,至今还经常鼓励青年“活到老学到老”。在实行计件制考核奖金时,图案复杂绣制难度大的、无法超时的作品,是当时组长最难布置下达的任务,许龙娣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服从组织分配,从不挑肥拣瘦,所得的奖金虽然少,但技术进步快了,有舍有得。难度大的作品有些人怕,但她不怕,她说最多速度慢点;有时候碰到难题,她就站起来走动一下,等到灵感来了再坐下来绣制;平时认真仔细地听取指导老师的辅导和作品评讲,修改后进行比较,每修改一次就是技术上一个层次。这就是她的“靠勤奋学到用金钱买不到的手艺”。

在红星绒绣厂期间,许龙娣曾先后为我国外交部绣制过国礼绒绣《毛泽东、周恩来会见尼克松》中的毛泽东和尼克松俩人。绣制重大历史题材绒绣艺术品,最主要的是真实。绒绣通常是根据图片或彩照进行绣制,可是这次并无完整的原作资料,只能根据数十张不同年份、场合的照片中收集到的人物形象、服饰资料,反复研究、修改。画稿定稿后,遇到另一个困难,就是绣制工艺的难题。由于尼克松图书馆的场地限制,绒绣画的尺寸只能长1.5米、宽1米。在这不算太大的画面里要绣制3个人的全身像,而且还有复杂的背景烘托,给绣制增添了不少困难。一般绒绣画人物头像的制作,要求绣制面积比原作大3—4倍,这样比较容易表达出层次和神态。现在,这幅画的头像面积仅比原作大1.5倍。这种打破常规的高难度制作,使得人物的眼睛只允许用3针来表达,而眼睛中的瞳仁只能绣一针,这一针还要绣得传神。为了绣活尼克松总统的眼睛,只能用上墨绿、蓝、白等10多种颜色组成仅有的3针拼线来绣制。功夫不负有心人,许龙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完成了这幅中国绒绣艺术珍品。

许龙娣还绣制了江苏省礼品《江泽民与萨马兰奇》《伟人恩格斯》《邓小平会见包兆龙和包玉刚》,世界名画《金发女郎》《祈祷》,风景作品《武陵源》《大足石刻》等。凡参与绣制多人合作大型作品时,她总勇挑难度较大的部分,作品有: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上海外滩夜景》《浦江两岸尽朝晖》、国宴厅《万里长江图》、重庆厅《山城夜景》,中央军委八一大楼《革命圣地井冈山》,外交部《清明上河图》等。

上海绒绣

何冬梅

何冬梅(1976.11—),浦东新区曹路人。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法人,中级工艺美术师。201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美术·上海绒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何冬梅1993年师从孙原丘、汪振男老师学习绒绣,是绒绣技艺最年轻的继承人之一。擅长绒绣传统技艺绣制,特别是染线、配线、制图等方面颇有积累。能将绒绣传统的制样和艺术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油画、照片中的细节通过飞针走线层层覆盖揉进了作品中。此外,在表现人物整体形象方面有较稳的掌控力,对绒绣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修养,绣制的作品还原度高,色彩过渡自然。

2016年12月何冬梅被命名为“2016浦东工匠”。 2017年6月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赛中荣获“新生代手艺之星”。

代表作品绒绣《梅兰芳》2011年获“天工艺苑·百花杯”铜奖;绒绣《鲁迅》2012年获“儒士儒家·百花杯”金奖;绒绣《孙中山》2013年获“国信·百花杯”金奖,2016年被认定为第四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绒绣《蒙娜丽莎》2014年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优秀奖,201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绒绣《姐姐》2015年获“2015·百花杯”优秀奖,获2017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奖杯”金奖;《梅花》绒绣衍生品围巾2016年获浦东新区首届布艺(创意)作品大赛三等奖;2017年绒绣《幸福指数》获得“2017·百花杯”铜奖。

何冬梅非常重视上海绒绣的传承和普及,2015年担任上海绒绣高桥传习所辅导老师,2016年在高桥镇小学(高行校区)担任绒绣社团辅导老师,2017年担任上师大附属高桥实验中学绒绣校本课程老师。同学们的作品参加市、区级比赛,多次荣获社团小能手称号。2016年4月,参加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织绣创新项目》,辅导学员学习绒绣技艺。2017年4月,在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参加“非遗上海绒绣创新项目”课程,为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学生传授绒绣技艺。